浅析四川泸沽湖达祖古寨摩梭人的丧葬习俗
2015-05-30夏梦琴
摘 要:不同地方的丧葬习俗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含义,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些具有相应民族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的丧葬仪式。本文以四川泸沽湖达祖古寨摩梭人为例,介绍其特有的丧葬习俗、探索摩梭人丧葬仪式中的宗教文化和信仰。
关键词:摩梭人;丧葬习俗;达巴文化
1 达祖古寨风貌简述
达祖古寨位于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属四川地,是泸沽湖在四川界内的最后一个村寨,属于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毗邻云南的小落水村,达祖古寨在当地人中也被称为“大嘴村”。达祖村的居住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纳西族,一类是摩梭人。摩梭人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族委员会有关部门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将云南界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将四川界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归为蒙古族。[1]摩梭人几乎全民信教,信奉达巴教和喇嘛教。达巴教没有文字经书也没有较为系统书面的教义,不存在宗教组织、寺庙以及固定的宗教场所。从形态或发展规模上来看,达巴教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一些特征。
2 达祖古寨摩梭人丧葬礼俗
2.1 确认其寿终,请喇嘛念经超度
人一断气,即刻去请达巴。在达巴未到死者家中前,亲人不可哭丧,摩梭人认为通往天堂的路是极难行的,亲人的眼泪会化成雨水使亡灵的升天之路变得更加泥泞坎坷。这里所说的“天堂”是指摩梭人祖先的归宿地“斯布阿纳瓦”。[2]达巴到达死者家中指导家人准备仪式用品,随后开始念诵《指路经》。摩梭人认为人死后会踏上升天的另一段旅程,需向死者指明升天之路否则亡魂将成为孤魂野鬼甚至还会祸害家人带来不祥与灾难。
2.2 净身、设床
(1)净身。家人为死者沐浴更衣,在已故者口中放入一些碎金银,作为还债钱。他们认为人在生前会欠许多的债,死后应该一一还清,否则升天的路会有诸多阻挠。然后,在死者的脑门上点上酥油,摩梭人家的婴孩刚出世时也会在脑门上点酥油表示为其打上记号,成年和去世时都会如此。点完酥油后,在已故者头上盖一张佛像纸,让已故者能够得到神灵和祖先的护佑不受邪魔怪灵的滋扰。另设方桌于已故者床前,摆上贡品吃食,点上长明灯,等候达巴念经。达巴念完经后,卜算火化的吉日。亲人开始料理遗体,一般程序是:安排几个人去祖母房生死门后的墙角挖一个1米高、0.6米宽左右的土坑做安放尸体之用。已故者的子女或亲人为其洗身,随后,将已故者抬到祖母房的正中,地上铺几块木板,将遗体安放于木板上。
(2)设床。接下来,将已故者的面部所有的孔用酥油糊住,以防遗体停放期间蚊虫钻入导致遗体腐烂变臭,然后用麻绳把遗体捆成胎儿蜷缩的姿势。捆好遗体之后,将其放入一个长宽都为1米的白布口袋内,然后将遗体放入土坑内,土坑底部安放三个石头,让已故者坐于土坑之中并且不能偏也不能使体受到任何东西的抵触。安放时要非常小心,如若不然遗体停放期间人畜将不得安生。坑面用净身时安放遗体的那几块木板盖上,周边用稀泥糊好不能有透风之处。最后将先前置于已故者床前的方桌放在遗体前,摆上食物和长明灯。摩梭人的设床跟大多数地方的传统做法不同,民间一般的规矩是不能让死者睡在原来的床上。南方地区通常是卸一块门板将遗体停放在上面,北方则放在用木板搭成的灵床之上。达祖古寨摩梭人的做法更为明显地显示了他们对于生死轮回的信奉。[3]
(3)报丧。报丧的意义在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已故者的死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知亲人及族人。达祖古寨村民通常采取燃放爆竹的方式以作通知,从死者去世到火化前,会每日都鸣报一次。同时,人死当晚,主人会拿一块猪膘肉分与全村,意为他家的老人死了要办丧事。
(4)大殓。大殓即尸体入棺。在出殡前三日,摩梭人通常会举行3天隆重的丧葬活动。第一天做准备,请木匠制作形似轿子的木棺材。丧葬活动的第一天会将棺材抬到祖母房,摆放在床上,在棺材内放一个人形面团,意义在于将死者的灵魂请入棺内。晚上开始给已故者敬酒,达巴念诵经文。第二天,接待远客,同时,准备已故者火化房堆砌用的小松木。第三天,火化。
(5)火化、安葬。出殡前在村里找来三匹马,进行赛马。赛马者均为已故者亲人,路线由家门口到火化场地。出殡前,已故者的亲生子穿古代兵服出去探路,跳驱邪撵鬼之类的舞蹈。达巴指导其余亲人将已故者的遗体从土坑中取出放于木棺之内,抬出大门口。丧葬队伍由已故者的亲属、邻居组成,一路鸣炮、哭丧,队伍最前面有一个人举着火把,有两个人跳驱邪撵鬼舞以及陪伴死者灵魂归天的神马。到达火化场后,由达巴和喇嘛举行完告别仪式后,将遗体置于火化房焚烧,达巴边念经边淋浇酥油。焚烧完将骨灰装入布袋带回家,其余骨灰在山上找一僻静处埋葬。带回家的骨灰要由达巴为其念送魂经加以祭祀,随后由达巴和家中男子把骨灰送到本家族的墓地埋葬。
3 丧葬习俗中的达巴文化
达巴教是摩梭人的原始宗教,达巴是对达巴教祭司的称谓。达巴信仰其实是建立在比喳信仰的基础之上的,比喳就是原始的巫,因此达巴实际上行使的也是巫的职能。“达”意为“砍”,“巴”意为“刀痕”、“印迹”,“达巴”意为:在祭神驱鬼时,达巴一本接一本地念着经文,就像刀砍向木石,一刀连一刀,印迹清晰,天地山川及祖先看得清清楚楚,因而降福人间;妖魔鬼怪则被一截一截砍断,它们对人间的纠缠和灾难也因此得以驱除。[4]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中,达巴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诵经指路、祈福祝祷、安置亡灵等等都由达巴参与完成。达巴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应该妥善安置和指引亡灵升天,在葬礼习俗中许多仪式都是达巴文化的体现。对于祖先和神灵,摩梭人认为人类是无法与之抗争的,只能报以敬畏之心。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体现了他们对灵魂不灭信仰的执着。在摩梭人的死亡文化中,灵魂说是其核心,丧葬仪式诸多习俗和禁忌为的是已故者的灵魂能够顺利升天,不滋扰后世子孙。达巴的信仰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占卜、祭祀、辟邪和巫术。其中祭祀分为两个层面,祭山和祭祖。[5]严格说来其实祭祖也属于丧葬习俗的一部分,祭祖的意义即在于向祖先寄托怀念和哀悼,同时也祈求祖先为后世降临福泽,摩梭人每年都会举行两次盛大的祭祖仪式,都是氏族性的活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达巴文化、达巴礼仪和达巴信仰都已经成为摩梭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要论及它产生的原因,应该就是源于人们的现实需要,原始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极为有限。对于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是应对不了的状况就急需寻找到一种依托,达巴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巫师的职能。同时达巴教也反映了存在于摩梭人中间一种既定的行为规范、礼俗或禁忌,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达巴文化与摩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能只取其一而单论,达巴信仰已经在其发展和变迁中逐步与摩梭文化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和兴凤.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中国民族年鉴社,2009:520.
[2] 直巴尔车.解读摩梭风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 张正宁.摩梭人葬俗述论[J].民俗研究,1992(3).
[4] 陈柳.摩梭人的达巴信仰[J].今日民族,2012(3).
[5] 宋兆麟.达巴教[J].东南文化,2001(2).
作者简介:夏梦琴(1991—),女,四川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