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的“诱惑”
2015-05-30吴淑婷
吴淑婷
纵观整个西方音乐史,常被津津乐道的、最被追捧的几乎都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从“钢琴诗人”肖邦、“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到被称为小提琴“魔鬼”的帕格尼尼,“独奏会”这种明星英雄般的表演形式变得十分流行。像极了中国的武侠小说,这几位作曲家各自有自己“名头”,同时又是炫技派演奏家,他们都对浪漫主义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技术精湛”,演奏的技术在浪漫主义时期有了新的尺度,这样的音乐会显然更具感染力,更吸引人,“英雄的艺术家”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而协奏曲则日益成为高超技艺的载体,“英雄的”独奏家可以在其中(乐队)搏斗并取得胜利。
在管弦乐创作领域,浪漫派作曲家们在其中的形式变得更加宏大。最典型的莫过于马勒在他的交响乐创作中频繁使用合唱,他的第八交响曲甚至名为“干人合唱”。另一位伟大的德国歌剧作曲家瓦格纳,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作甚至改变了歌剧、改变了音乐、改变了艺术,他巨大的影响力,他的创作和思想给世界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把歌剧发展成为“音乐戏剧”,内容都是重大题材,如人类的命运。《指环》是他的最高成就。规模如此宏大,所涉及的问题如此广泛,在各个艺术层面取得的高度如此统一,极好地诠释了神话的真谛远远超出任何字面解释。这个作品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巅峰之作,毫不为过。这些光彩夺目的浪漫派作曲家们都各显神通地表达着一部浪漫派作品如何强烈地依赖情感表现,或者某种戏剧性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背景下,室内乐这样的表达形式的确略显淡薄。室内乐既不能英雄般地炫技,更不可能无节制地添加人数。幸运的是仍然有热爱室内乐形式的作曲家,他们用室内乐倾诉“内心之声”。这些作品,在浪漫主义庞然大作的光环之下,犹如沧海遗珠,仍绽放光芒。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如果少了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的室内乐文献将会黯然失色。这位不轻易创作,自我要求十分严格的作曲家因向贝多芬致敬的原因,对室内乐创作更为谨慎,作品数量虽不算庞大,但是每一部都堪称经典。我特别推荐单簧管五重奏。这是一部弦乐四重奏加单簧管的作品。我个人尤其欣赏慢板乐章,开头朴素、抒情的主题为对比段的活泼、热烈提供了基础,使人想起了吉普赛人的即兴演奏。整部作品和声色彩丰富,织体语言构造清晰。
弦外之音
艺术的门类很广泛,体验“终端”不仅仅是眼睛,耳朵同样需要感受它们。听古典音乐,亦如同阅读艺术史一般:前人用音符与乐器锻造出无与伦比的美,其光辉可以永远照亮爱乐者的人生。《财富堂》杂志今年特设本栏目,为读者深入提供有关音乐方面的广泛资讯。
勃拉姆斯热爱钢琴,为钢琴创作了2部钢琴五重奏,3部钢琴四重奏以及3部钢琴三重奏。为弦乐创作了2首弦乐六重奏和3部弦乐四重奏,2部弦乐五重奏。从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我们总能听到“对于失去的美好世界的怀旧”,这也许是对庞大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思,同时是用室内乐来表达他纷繁纠结的情感世界。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
身兼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管风琴演奏家数职的门德尔松,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他却是彻头彻尾的“复古派”,与瓦格纳持完全相反的态度。门德尔松从16岁开始写作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作品12和13完全承袭古典主义风格,在展现惊人的音乐才能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良好的文学修养对他音乐创作的巨大影响。17岁时创作弦乐八重奏,这首华丽生动的作品的第三乐章谐谑曲是他跻身一流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歌德《浮土德》诗句: “雾散云开、微风拂绿;芦穗曼舞、万物纷扬…”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仙女出现的场景也给了他无限灵感。这部作品既有交响乐的思维,又具备作为演奏家的气质,室内乐的对话原则也全部融入其中,实属室内乐中的精品。
罗伯特·舒曼
对我来说,如果非要选出一位作曲家代表浪漫派,非罗伯特-舒曼莫属。他既是一位作曲家,同时又是一位文学家,他的音乐里时常充满了文学形象,又十分喜欢把“字谜”写进作品,让演奏家们随着他的音乐解谜。他与夫人克拉拉·舒曼浪漫的爱情故事为后人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我要推荐的室内乐作品是中提琴、单簧管、钢琴三重奏Marchenerzahlungen(童话故事)。这首作品创作于1853年,这时的舒曼已经被诊断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几次试图自杀。但是他的夫人克拉拉首次弹奏了这部作品的钢琴部分之后,对舒曼的亲戚朋友们说:“罗伯特并没有精神病,他这是在与上帝对话,你们大家是不会明白他的……”这部室内乐作品在舒曼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如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室内乐作品之一。
在浪漫主义时期,反而是一些名字并没有这么响亮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室内乐作品,像格里格的老师Carl Reinecke,和马勒的老师RobertFuchs,他们的名字都不如自己的学生响亮,但在室内乐创作领域,却有着辉煌成就。其中不乏精品。可见室内乐不但表达内心,同时也是作曲教学过程中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