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声景观设计要素研究
2015-05-30周旻
摘 要:本研究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声学测量、声音录音、声景漫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声景观进行了调查与记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城市设计的“场所”概念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出用“声景观场”来特指城市中在一段时间内融合了声音、发声体、发声环境的场域,确定声音、发声物、发声环境和声音发生时间为城市声景观设计需考虑的四个要素,并阐述了声景观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声景观;时间;场所;环境特性;城市设计
1 城市声景观设计
声景观是一门涉及声学、建筑、艺术、环境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它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声环境改善方面,随着对城市噪声、公共空间的声景观和声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声景观可以作为一种设计资源,提出利用声景观来改善城市的声环境,并建议综合考虑心理声学方面的特征和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意义。[1,2]
鉴于声景观具有的多学科特征,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一系列跨学科、跨行业的声景观研究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成立了声景标准委员会ISO/TC43/SCI/WG54,制定了用于评价声景观质量的标准方法并将声景观定义为: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既定场景下的声环境。[3]
城市设计兼具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特征,是整合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和优化各种相关要素的设计,[4]声景观设计需要在城市设计中综合考虑,二者有着很多相似的方面。例如,声景观重视声音的合奏效果,城市设计讲究环境的整体设计;声景观关注当地的人文生态,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文化内涵;声景观涉及建筑物理声学和社会环境声学,城市设计兼顾工程和人文社会学科;声景观关注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环境中声音的认知,城市设计重视人们在城市中的经历和社会变迁。
当涉及人们心理和行为时,声压级和频谱等声音的物理属性指标不再是可参照的主要指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更应该重视的是声景观的环境属性。
2 声景观设计要素的提出
声音是无形的,对一个区域空间而言,声景观有哪些要素?声景观设计有没有方法可依?为此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于2013~2014年对广州市”西关“的六个历史街区开展了声学测量、声音录音、声景漫步和深度访谈的工作,考察街区内部的街道(步行街,生活街道)、广场、寺院和市场,还具体到街道的角落,广场的不同位置,寺院的庙堂或钟鼓楼内外,开放的传统市场、夜市或靠近地铁的超级市场,研究区如图1所示。
研究表明,声音是声景观的第一设计要素声音既有物理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在研究区范围,丰富多样的声音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对历史街区的不同观测点的标志声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比较后发现:当地的方言和戏曲演唱声是地区最有特色的标志声;商业活动的各种声音组合在约90%的地点出现,包括天将亮时的早市,白天的华林玉器市场,上午的菜市场,夜晚的露天夜市的声音;手工艺作坊的工作声,由于有不少的保存完好的手工作坊,如铜器、木雕、珠宝加工,作坊面向街道,这些的工作声也具有标志声特点;寺庙的钟鼓声、电子播放的诵经声仅在寺庙附近可闻,尽管在街区这一声景中仅占约5%,但仍被认为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声景观。[5]
通过文献研究,[6,7]我们发现建筑环境声学中对建筑、声音、人的表达并没有考虑的时间的关系,而声景观有着明显的随时间的变化,一天之中、一年之中相同地点的声景观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声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对一个区域而言,不同的声景观是区域环境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们的环境体验。声景观带来被辨识感觉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总和,不管是真实的或是想象的声音。一个地区声景观的改变,根本上是其依附的物和环境发生了改变,只是物的改变容易发现,声的消失却快得使人后知后觉。对于设计而言,声音的发声物即使在声音消失后,仍有唤起人们对声音的情感的作用。[7]因此,我们将发声物是声景观设计的又一要素。
环境的特征是声景观设计和解读的重要因素。声音是多样的、丰富的,人们的行为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环境下的背景声音是难以避免的,但空间中的声音主要还是由场所内人们的活动方式引起。必须对整体的社会生活空间进行声学意义上的空间功能区的划分,考察各分区之间的相对关系和合理性为各分区定出声景观主题。[2,8]
为了声景观的记录和设计表述,我们尝试给出一个“声景观场”的定义,它指城市中在一段时间内融合了声音、发声物或人、发声环境的一个场域,而声景观设计的四个要素是:声音、发声物(或人)、环境和时间,如图2声景观设计要素示意图所示。
显然,不是每一个“声景观场”都对声景观设计有意义,设计时我们需要先找出那些在时间、环境、声音或发声物上有意义的场。
3 声景观设计要素关系解析
从设计的角度,一个声景观必须同时具备声音、发声物(或人)、环境、时间这四个要素。为了说明什么是具有设计价值和声景观意义的“声景观场”,对声音与发声物的关系、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声音与时间的关系阐述如下:
3.1 声音与发声物(或人)
按照设计的需要,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声音分类方法把声音分为: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非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和道路交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在此被单独列出,是考虑到在声喜好和各种声景观评价中,它是一种负面的声音类型。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又可分为现场人声和通过电子设备播放的声音,在城市设计时可以将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另外考虑。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考虑了声音的物理属性,也考虑了发声体,乐队在广场现场演奏和在广场播放乐队的演奏是不一样的。
一个“声景观场”可以同时包含来多个来源的声音,其中一些会引人注意,原因不仅取决于信号的物理特性,还与其与周围的人群有关联意义。在一个“声景观场”里,发声物并不是唯一的,也无需将它们的声音一一区分出来,它们和发出声音的物或人整体性地存在于同一时空。换而言之,声音和发声物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表演者。通常我们考虑同时具备声音和发声物的环境,但是在艺术设计中,在缺少某些原音时仍可以借助发声物的艺术设计来唤起人们对声音的感受,这在景观设计中是非常有用的。
3.2 声音与环境
环境特征主要是分析环境与声音有关的特性,这里的“声景观场”不仅是指一个场地或场景,它强调逻辑而非构成,将关注点放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如何与环境相适应上。城市声景观设计时,在城市中任何一个有人活动的场所都有可能产生声音,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声音,就可以通过改变场所来改变人们的活动和使用场所的方式,如通过划分广场开放空间中交谈的空间和歌舞的空间,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而改变广场的声景观。再如树下或街边的亭子可以为人们停留、休息、交谈提供空间,当人们在这样空间活动,就会有属于这些空间的声景观出现如图3所示。
对环境特性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哪些“声景观场”是可以并值得设计的,其后再针对城市的空间和人们的行为活动来进行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声景观设计时可以把声学声压级的测量放在对环境的分析之后。
从环境特性分析来看,有些声景观是无法在声景观设计时控制的。例如,沿街叫卖的或流浪歌手的声音虽然有特色,但由于发生物或人是流动的,不受设计影响的,也无法在城市设计中对这种声景观进行有把握的设计。
有的活动和空间的使用方式多年以来一直保持,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传统市场嘈杂吵闹,在声景观设计时就需要重点考察传统市场的环境特性、发声物和声音类型,从建筑设计、道路规划、声学设计等方面降低噪音,提高语音清晰度,提升市场空间的声学环境品质,丰富市场生活的功能,理想状况是市场既有适度的热闹,反映当地生活的细节,而人们也不必很大声就能满足交谈沟通的需要。
3.3 声音与时间
时间也是声景观的要素,尤其是在历史街区这一类环境。时间要素包含声音持续的时间长短,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季节等等。
历史声,不仅仅是指历史曾经的声音,更应该是指延续时间较长的声音,这样的声景观我们在调研中也有发现,当地的方言和戏曲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历史街区的声景观标志声。在同一声景观的“场”也存在某些声音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占优势,变化的周期可能是一天、一季或一年,对它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评估,得出不同时间的“场”,以便在设计时考虑。
对于一些室外的活动,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与之对应。通常认为在一个地区反复出现或长期出现的声音才会在声景观设计考虑,短期临时的表演声,并不需要设计,而是通过管理和组织活动来引导。
在现代社会,道路交通噪声是全时段的,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随着车流量的变化而改变,降低交通噪声的声压级是设计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夜晚要满足人们休息,需要的声景观是宁静的声景观。
4 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过程来看,声景观设计通常需要记录当地声音,寻找出地点的声音标志声,同时观察典型研究地点的环境特征,观察人们对环境声的反应,再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了解声音和人们活动的关系,调查声音发声空间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整理出典型地点的声音、相关发生物、发声环境特性、和声音的时间这四个主要因素的情况,最后通过对声景观的不同因素的空间分析、场所分析,将各影响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得到多个可能的方案再和其他的景观设计一起优选出可行的城市设计。
声景观理念的城市设计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环境中的声音、发声物,改变城市的建筑环境、声景观的发生和持续时间,来改变城市声景观,改善城市的声环境,创造美好宜居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康健.城市声环境论[M].戴根华,译.科学出版社,2011.
[2] 周旻,路晓东.声景的艺术和技术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67.
[3] 康健.声景:现状及前景[J].新建筑,2014(5):5-9.
[4] 王建国.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周旻.城市历史街区声景观研究——以广州西关地区为例[J].装饰,2015(7):136-137.
[6] Pijanowski BC,Villanueva-Rivera LJ,Dumyahn SL,Farina A,KrauseBL,Napoletano BM,Gage SH,Pieretti N,Soundscape ecology:the scienceof sound in landscapes[J] . Bioscience,2011(61):203-216.
[7] Raimbault M,Dubois D,Urban soundscapes:Experiences andknowledge[J] . Cities,2005(22):339-350.
[8] Brown,A.L.,A Review of Progress in Soundscapes and an Approach toSoundscape Planning[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Vibration,2012(17):73-81.
作者简介:周旻(1973—),女,浙江上虞人,博士,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声学与建筑环境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