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探析
2015-05-30范丹
范丹
新课改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这一号召,教师首先应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即“课堂有效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轻易地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有效性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差异化发展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结合学生学到的知识,创设生动、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实感、亲切感,发现数学中的奇妙乐趣。例如,在《奇妙的图形密铺》中,在向学生讲解“密铺”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玩拼图,教会学生拼图的原则要“没有缝隙、不重叠”,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拼图,为“密铺”概念的引入打好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高昂,学习就会主动,掌握知识更牢固。选取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得更乐于学习,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有句话叫“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之前一定要发现问题,这样才能为思维指明方向,为思考提供动力,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学生遇到问题后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身边的现象或问题,学生有兴趣探究清除,但是知识有限无法弄清,在这种半懂半不懂的心理状态下,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有了思考与创新的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情境的重大意义,但有的教师还是把握不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设置的问题毫无悬念,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的教师苦心设置的问题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1.一定的新颖性
案例一:教授口算“十、百乘个数”
教师制作了一个课件,引导学生做游戏:一群糊涂的鸭妈妈不小心把它们各自的蛋弄混了,它们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聪明,我们能帮它们分清楚吗?
接下来大屏幕上出现了两排鸭蛋,一排写着算式,一排写着得数。
学生反映并不强烈,甚至觉得无聊,教师只好指名回答。
教师在提问题之前创设了一个情境,这本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举动,但是关于如何创设情境,创设何种情境,大多数教师都是迷茫的。由于受到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设置情境时很容易借鉴课本上出现过的,没有创新,使用多次后学生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创设问题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住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的目的性
案例二:轴对称图形教学
教师向学生展示具有对称性质的京剧脸谱(张飞、曹操、包拯),伴随着京剧音乐。
师:现在观察这几个京剧脸谱,哪一个脸谱与其他两个不一样呢?哪里不一样?
生:包拯,它的脸谱两边不一样(额头的月亮)。
师:由此可见,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都有各自的美感,我们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对称与不对称的图形,今天我们就学习对称图形,接着在黑板上写下对称图形。
这个过程简单明了,目的明确,没有多余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通过色彩分明的脸谱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了对称这个概念,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
3.灵活的技巧
案例三:教学《分一分》一课时
教师制作了幻灯片,显示两只猴子在分八个桃。
师:如果让你们来分,你们会怎么分呢,请用工具帮助以下这两只猴子好不好。
生1:我不用工具就知道怎么分了。
师(先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笑容):这位同学真棒,那你是怎么分的呢?
生1:上学期我们学过8可以分成几跟几,所以我在脑子里就分好了。(其余学生纷纷应和)
师:那你们觉得用工具分与在脑子里分哪个方法更好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在脑子里帮助两只猴子分一下桃子吧。
于是学生开始在脑子里分桃子。
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一开始是想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引入“平均”的概念,但是实际中学生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工具了,如果这时教师强行让学生使用工具,则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这位教师却改变了原有的计划,顺水推舟让学生用脑子分,灵活的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
4.适度的障碍性
案例四:教授《百分数的意义》一课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本市在搞绿化,政府在河两岸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甲公司负责A路段,成活了23棵树;乙公司负责B路段,成活了19棵树;丙公司负责C路段,成活了47棵树。
师:你们认为哪家公司工作效率最高呢?
有学生认为是丙公司,也有学生反对,认为并不知道这三家公司各种了多少棵树。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了一致,认为应对比成活棵树与种植棵树确定谁的效率最高。
教师随后给出了各公司种植的总数量,甲:25棵、乙:20棵、丙:50棵,学生经过计算认为乙公司的工作效率最高。
这个情境较难,但通过教师分成两步的巧妙引导,学生先是感到了难度,后经讨论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很轻松地完成了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代存宪.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0,(09).
[2]林黎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数学探究需求[J].才智,2009,(24).
[3]谢明初.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