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人文精神培育
2015-05-30尹慧勇
尹慧勇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也在改变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高职院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提升和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然而,科技是由人创造的,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是先化人再化物,才能实现图书馆真正的价值。图书馆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对读者、馆员和管理者来说,这也是整体的职能要求和社会所需。
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是提高师生素质的重要场所。面对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如何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吸引更多的读者走入图书馆,是各高职院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树立人文精神,为广大读者提供人文关怀,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充分利用图书馆,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倡导积极向上的阅读理念,不断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和谐美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引导管理者和读者实现对真善美的认知与思考,体现对人的价值、尊严、生存意义和生活学习质量的关怀,实现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价值坐标。
国内最早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是蒋永福先生最早在1991年采用了人文精神的提法,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提倡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1992年,程焕文先生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人文图书馆学”的概念,他指出:“一种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流派已呈现出形成的潜势,这里姑且把它称为‘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人文精神在我国首次公开提出,是1998年吴晞先生在《图书馆》1999年第一期发表的《图书馆与人文关怀》。但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才渐显成效。根据韩继章先生对人文图书馆学的划分,近年人文图书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2004年),这个时期是人文图书馆学研究的培养孕育期,各项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实践不足;第二阶段(2004年~2005年7月),这个时期是人文图书馆学研究的高峰期,人文精神研究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自此,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图书馆人文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也在改变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高职院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提升和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然而,科技是由人创造的,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是先化人再化物,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真正的价值。图书馆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对读者、馆员和管理者来说,这已是整体的职能要求和社会发展所需。图书馆的人文建设大体呈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它是图书馆建设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图书馆的物质文化体现在个性化的图书馆建筑、特色馆藏资源等,精神文化体现在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支柱。近年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吸收、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鲜活的教育理念,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
三、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设想
1.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体系,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文状况是各自为政,人文建设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图书馆人文精神理论体系,由国家图书馆学会的专家学者来定义规划形成纲领性的文件,用于指导图书馆人文建设工作。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才能更具发展潜力,同时科学精神只有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才能更具生命力和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图书馆的新技术新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图书馆的地位,让图书馆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深化和升华。
2.构建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充实的精神食粮
人才、管理和资源是图书馆管理的三大要素。资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馆藏文献资料结构的特色化,二是文献信息服务的特色化。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走特色名校建设的路子,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同样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自己的品牌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从藏书结构上来看,馆藏图书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上,要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特色藏书是馆藏建设的核心和主体。如服装院校图书馆,立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满足教学科研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将部分经费投入到研究性藏书上来,注重藏书品种和数量的更新,尽可能保持某一专业藏书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在形成自己特色馆藏的基础上,要加强信息开发与服务,努力实现新突破,从而创造自己的特色服务,形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态势。
3.提供优质高效的读者服务,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图书馆要在培育和弘扬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图书馆针对教学科研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和专题活动。比如,开展新书推荐,经典导读等活动,让每位读者记叙自己的读书心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推出系列举措,为每一位读者定制一个名为“图书馆光阴”的借阅清单。每年毕业季,图书馆可免费为毕业生打印三年来前往图书馆的次数和借阅的图书。在这个“图书馆光阴”的记录里面,读者可以找到他的借阅历史。记录他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的图书馆?每个学期进多少次图书馆?第一本和最后一本借阅的书籍是什么?让每一位读者,通过查看自己的借阅书单,就像在看这些年走过的路,和图书馆共同见证自己一步步的成长。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激励,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利用图书馆;或者可以邀请社会知名的人文科学专家,举办经典专题讲座,让每位读者去聆听、感受、思考大师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丰富和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
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人文的核心是“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自身的变革,促使人的社会地位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人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人们更加追求自信平等的精神层次。作为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同样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面对读者,要牢牢把握“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图书馆的服务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真正做到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切实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尽己所能地帮助读者,同时尊重每位参与图书馆建设的读者的点滴行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读者更丰富的文献资源,更为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设计,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图书管理者面对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积极研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同时要注重对读者的研究,如研究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心理和规律,注重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与图书馆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次,面对馆员,同样提倡“以人为本”。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是整个团队合作共赢的结果。馆长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头羊,要善于倾听每位馆员的想法,尊重每一位馆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现每一位馆员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用人所长,充分调动馆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工作力度,给每一位馆员灌输人文思想,培养人文意识,让人文精神体现到每一位馆员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引导馆员更加注重自身工作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注重人文关怀的文明服务措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合理的监督奖罚机制,把责任、权利和义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树立团结一心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有凝聚力的馆员队伍。
面对自己,图书馆的馆长要争取做到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科技的发展,使原来单一、封闭、静态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为开放、动态、多样的模式。面对读者需求层次不一,千差万别的状况,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库中,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咨询导航,信息分析处理服务,这就要求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各学科,培养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上至学院领导层下到图书馆每一位馆员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有科学、规范、合理的理论体系做保障和制约,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图书馆,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韩继章.图书馆人文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新世纪图书馆,2006.
[2]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3]李昕.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张丽.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11.
[5]田红.浅议图书馆人文精神.世纪桥,2011,(5).
[6]仇恢.对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再思考.图书馆论坛,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