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2015-05-30杨晓红柳文芳
杨晓红 柳文芳
【摘要】针对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构建了提高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包括语言输入和技能输出两个阶段。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促进学生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并且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量和输出量、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等相关因素会影响培养模式的效应。
【关键词】双向文化语用能力 培养模式 影响因素
一、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包含一些母语文化因素,以便使学生能用英语正确恰当地表达我国传统文化。英语教育应该进行合理转型,改变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英语教学方式,构建母语和目的语双向文化并行提升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
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包括两个阶段:语言输入和技能输出。语言输入是技能输出的前提,技能输出促进语言输入的修正和完善。语言输入阶段是针对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缺失情况而设置的,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收集和整理相关母语文化资料,帮助学生筛选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母语文化知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语文化知识体系。语言输入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与目的语文化相对应的母语文化,而且包括课余时间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增加的母语文化信息。技能输出阶段是根据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低下的情况而设置的,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将已输入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逐步应用到言语交际中。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在线学习网站也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和完善。学生在实践中对已输入的语言进行比较、加工、重组、整合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双语文化技能系统。
二、影响培养模式效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检验其有效性,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被应用于笔者所在大学的英语专业二年级的教学中,周期为四个月。实验结果证明该培养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促进学生双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量和输出量、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等相关因素会对培养模式的效应造成一定影响。
1.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的把握是教学实验中的首要问题。教师通过测试了解学生母语语言知识和文化体系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将语言输入的难度定为学生可理解且稍高于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随着教学实验的推进,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师每个月对语言输入难度进行一次调整。教学实验表明语言输入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整个教学实验的开展,而难度不够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影响到技能输出的有效性。
2.输入量和输出量。语言输入量和技能输出量的把握是教学实验中的难题。教学实验以星期为周期,逐渐增大输入量,在第一个月结束时确定好适当的语言输入量,并且在后续实验中继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实验表明语言输入量太多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负担,并影响到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系统,导致母语负迁移。语言输入量不足会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母语文化的摄入量达不到与学生已有目的语文化的平衡,不利于建构双语文化系统。技能输出量也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加以确定并采取逐步加量的方式。教学实验表明技能输出量的逐步增多确实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增长,但输出量太多会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与语言输入量不对等的情况,反而制约了能力的培养。技能输出量不足会影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减慢实验进程。因此语言输入量和技能输出量应该是由少到多逐步增长的操作变量,需要根据学生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相应的调整。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不对等、量过多或者量不足都会影响培养模式的效应。
3.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输入频次影响学生的接受性知识,输出频次影响学生的产出性技能。教学实验以星期为周期,采用逐步增加频次的方式,发现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的逐步增多确实有助于加快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但频次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开始减缓。频次的继续增多只能加速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巩固和技能系统的熟练,并不能促进学生掌握新的语言和技能,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量和输出量都需要做出调整之后,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要受到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影响,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应该是由少到多并最终达到最佳频次的操作变量,频次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培养模式的效应。
总之,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语用能力。在语言输入和技能输出阶段,输入难度和输出难度、输入量和输出量、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都是能够影响培养模式效应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个培养模式的效应。
参考文献: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in,1982.
[2]周丹丹.应用语言学中的微变化研究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高校英语人才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科研成果(编号GH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