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生心理进行数学教学
2015-05-30江倩慧
江倩慧
【摘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言之谆谆,学生却心不在焉;我们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教师若能巧妙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就能激励学生学习。
【关键词】学习心理 期待效应 顿悟学习心理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天堂。在数学教学中要准确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巧用教师的期待效应
现实在不乏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人,当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无人注意时,他平平庸庸;而当他换了一个环境,被寄予厚望时,却判若两人,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有位同学几次数学测试都不及格,究其原因是贪玩,上课不专心,一次测试他应得55分,为了刺激他,我在试卷上大大的写了65,下课后他小声的对我说:“老师,是55分,不是65分,你算错了。”我装作认真地算了一遍,说:“你是个诚实的好学生,你的品行不是55分,而是100分,这个成绩不改了,多的10分,算是借给你,下次考试你可还给我呀!”10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也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他不在贪玩,上课注意听讲,认真学习,下一次测试得到75分,他高兴的对我说:“还你10分,我还有65分,我及格了。”从此,他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些潜质: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自控调节的适应能力。这些潜质一旦被教师的期待和爱心所激发,就会变成一股催人奋进的动力,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起来发言时专注的眼神;学生发言错了,没关系鼓励再来一次的眼神;学生调皮时,希望改正的眼神;学生有问题关注的眼神。上课时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由内而外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会给学生予以真诚和期待,树立他们参与课堂的自信心。轻轻拍打肩膀表示鼓励;在全班顺着竖起大母指表示赞赏等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在与同学的默契中,提升彼此的信任。老师的“手语”在课堂教学也会发挥鼓励、安慰、提醒学生的作用。马卡连柯说:“教育就是信任。”如果教师全身心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是激励学生上进的巨大力量。
二、巧用顿悟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个“缺口”——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而人总是有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心平衡的倾向。当人们解出一道题,完成一次作业,办好一件事,心理缺口就会得到弥合,表现为一种兴奋感,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一种获得顿悟的快感。
在教学教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使学生产生心理缺口的好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引例:师:当你在每周一的升旗礼上,仰头望着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上的旗杆有多高?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如果不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我还有其它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生:……?师:学了今天的解直角三角形,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底了。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教的真谛在于导,学的成功在于悟,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如何去想。教师在教学中要为讲授的内容留一点缺口,给学生以机会去思考、推测和探索,进而弥合缺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以及自我实现的权利。
三、生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根据桑代克的试误说,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新知识教学如果伴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并运用其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题错误在所难免,但错误的思路并非一无是处,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解思路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根据错解提供的反馈信息再探自己原先的思路,期待他们走出误区,进入悟境,步上成功的路径。如勾股定理的计算:已知Rt△ABC中,AB=12,,BC=9,求AC的长?有个学生只解出AC=15:这个解法完整吗?当∠A为直角?∠C为直角?怎么办?此时学生思维“卡壳”,学生经过分析发现这道题分三种情况讨论。我因势利导:尽管此法不完整,但有积极思考,只因三个角分别为直角,有三种不相同的情况,造成解题未能成功。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对于这些"错误"的产生,教师不仅要宽容以待,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出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试误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在试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使学生从错误中领略成功,有效地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四、巧用作業本与学生交流
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从练习中使知识得到巩固,因而学生学习数学时,与其它科不同之处是,几乎每天都必须做作业。而作业本就是数学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最好的桥梁。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认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作业本中一句真诚的赞扬和热切的期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他们内心求上进的风帆。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做一点选做题时,可以写上:哇!连思考题都能做出来了,你真不简单;对于成绩差,作业批改时比较多错漏的学生,可以写上:虽然这次作业的错漏多了一点,但是足可以看出你是多么的认真,每一次作业都是你知识的收获,相信在下一次作业中会有更好的体现的,加油……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巧用学生的心理,在实践和探索中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的真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1]《与新课标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何小亚,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周小山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