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2015-05-30王宗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历史目标思维

王宗国

摘要:新一轮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编出一套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在新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在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我在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并多方面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教育思想、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个人的一点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3.51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建高效课堂”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和努力的方向。所谓高效课堂,我认为应该是:目标明确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设置富有层次性、各授课环节的时间安排具有科学性、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课堂目标落实要好。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高效课堂要求三维目标要明确。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落实课标为基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灵活地整合、开发课程资源。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落实课改的前提下,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首先必须依据课标,明确三维目标,明晰应让学生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基本能力,形成怎样的思想品质。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此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以及斯大林体制对指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与不足。

(二)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弊端的分析,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等,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对比分析、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分析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历程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培养学生古今中外对比分析的能力,一方面增强学生坚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念的国情教育。

二、高效课堂要求教学手段要丰富。

一堂课45分钟,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单一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自始至终的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容易导致学生因感官疲劳而降低学习效果,久之则产生厌学情绪。为此,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冲击学生各方面的感官。

教育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认为:学生阅读的时候必须适当地动手,才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所以可要求阅读教材时,左手翻书,右手拿笔,最好使用红、蓝两种色彩的笔,红色划出人名或重点,用蓝色划出重要年代或地名。根据教学技术学中色彩学的原理:色彩能够使青少年的内分泌与荷尔蒙素的增长,有助于促使智力的发展。根据自然辩证法原理:学生经常动手,手巧才能心灵,“手是脑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学生朗读,欣赏、分析课本插图、漫画,或者插入“一分钟历史小故事”,示唱相关歌曲,还可欣赏视频、音像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编写历史线索、知识卡片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新鲜而又积极的感知状态,保持45分钟积极地投入。

当然,教学的手段、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关键是要依学生的课堂状态,始终围绕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好度,否则课堂就变成纯粹的表演的“戏台”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与落实。

三、高效课堂要求课堂设问有讲究。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动起来,并不仅仅只是感官的积极参与,课堂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古语曰:“疑者,觉悟之机也”。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置疑而后释疑的过程。问题激起好奇心,怀疑推动求知欲,旧疑获释,新疑又生,迫使学生不断探索、追求,这样且思且疑,且疑且思,学生的知识就不断得到增长。

由此,我们课堂设问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变“老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积极参与,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加深过程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考虑到学生情绪。所以老师不能随意设问,必须依据课堂目标和学情确定:哪些学生稍一思索即可解决,哪些需要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老师的点拨、提示才能解决,哪些是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哪些是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两大误区:一、由原来“满堂灌”式的讲变为“满堂问”,要注意问题的精度;二、设问紧扣三维目标,避免游离于教材之外。

四、高效课堂要求关注学生的课堂思维规律。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集中程度s与实践t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这一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设法尽量缩短t0——t1、t2——t3这两段时间,以相应地延长最佳思维时间t1——t2,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在t0——t1这段时间里,应力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题上,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t1——t2这段时间里,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因而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在t2——t3这段时间里,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以减少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t2——t3这段时间里应提倡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以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

总之,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构建高效课堂,我们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该积极面对,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体验,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巴甫雷什中学》

《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大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历史目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历史
我们的目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