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吴光伟:坎坷人生,命运多舛
2015-05-30朱鸿召
朱鸿召
吴光伟(1911-1975),河南人,曾留学美国,1937年2月满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奔赴延安,担任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却不料卷入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危机中……
早期的爱国情怀
1937年延安舞台上最光彩动人的形象,是独幕话剧《母亲》中吴光伟扮演的母亲;1937年延安生活中最靓丽的女性,是担任史沫特莱翻译兼秘书的吴光伟。
吴光伟本名吴广惠,又名吴宣晨(英文名被译为“吴丽丽”或“吴莉莉”),1911年出生于河南一中产家庭,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父亲在北京担任盐务局局长,是个诚恳、勤奋的人。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吴光伟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北平的教会学校。后来,她转学到上海一家商学院专攻英语,她学习很用功,成绩很优异。
1934年,吴光伟和北平大学的张研田结婚,当时吴光伟23岁。同年8月,张研田留学日本帝国大学。不久,她也到了日本,对那里的国民教育水平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她回到国内,并于1935年10月考入国立南京戏剧学校,但不久她又回到北平。1936年夏,她到西安,在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当职员。
舞臺上独领风骚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顾祝同率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吴光伟在西安事变后就参加了西北救国联合会妇女部的工作。
国共合作后,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但进入延安仍然需要组织介绍。吴光伟通过西北救国联合会的介绍,为了追求革命的理想而奔赴延安。
知识青年进入延安,首先需要经过党的外围组织或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后向各相关接待处报到。吴光伟此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演出话剧,熟悉英语,略通日语,在抗大学习的同时,就被安排参加外事接待工作,担任英语翻译。
1937年5月,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尼姆·威尔斯,又名海伦·斯诺,以记者身份来到延安采访。她为吴光伟的舞台演出所感染,更为生活中吴光伟高贵优雅又时尚现代的气质所惊讶,专门请吴光伟作访谈。
“我第一次见到莉莉是在剧院里,当时她正在演出高尔基的《母亲》,并扮演主角。她当时是延安的明星女演员,不仅有当演员的天赋,而且能够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她很有教养,温文尔雅,容易接近,女人味十足,看上去身材健美,脸色红润,皮肤白皙而细腻。她非常美丽。她留着1930年代所盛行的齐肩短发,而且卷曲美观……”
卷入毛泽东贺子珍情变
吴光伟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发生在早期延安的“吴光伟事件”。这起所谓“吴光伟事件”,缘起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延安掀起的交际舞运动,引起革命队伍里部分经过长征的女同志反对,最终导致贺子珍冲进史沫特莱住处,与吴光伟发生肢体冲突。
事后,吴光伟、贺子珍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尤其是吴光伟,她以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我尊严和权利意识,要求有关方面对此作出裁决,给她一个公道说法。这在党内被称为“吴光伟事件”。
该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危机并离婚,最后贺子珍出走,史沫特莱和吴光伟都被“礼送”出延安。
离开延安后,吴光伟先在西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工作,她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共产党队伍里来,但由于婚姻关系以及难以裁决的“吴光伟事件”影响,她被谢绝在革命阵营之外。但她是身在“国”营,心仍然惦记着“共”,并努力帮助积极抗日的同学。
不久,抗战全面爆发。吴光伟随丈夫张研田一起到四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吴光伟又同丈夫去了台湾。
吴光伟1937年2月到延安,在8月底9月初离开延安。同年8月底,贺子珍也离开延安。也是在这个8月底,江青来到延安,并于1938年11月与毛泽东结婚。
到台湾后,吴光伟的丈夫张研田曾任台湾农学院院长,台糖董事长、兼职经济部政务次长,对台湾土地改革有杰出贡献,逝于1986年。吴光伟则相对低调,有报道说吴光伟逝世于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