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才女孙维世:“红色公主”惨遭迫害

2015-05-30

党史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林彪苏联

孙维世(1921-1968),四川南溪人,大革命时期著名共产党人孙炳文的女儿,周恩来养女,有“红色公主”之称,1938年来到延安。“文革”期间遭江青等人迫害致死,年仅47岁。

6岁时父亲被敌人杀害

孙维世(原名孙光英)的父亲孙炳文是革命先辈,四川南溪县人,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文科班,1911年加入同盟会,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辑。

由于揭露袁世凯窃国阴谋而被通缉。1918年到朱德旅部任谘谋(即参谋)。1922年赴德国留学,11月于柏林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成员。后曾两次到苏联考察学习。1925年冬回国,任广东大学(后改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1926年6月,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他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

1927年春,蒋介石加紧反共步伐,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孙炳文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中予以坚决揭露。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的告密,被敌人逮捕。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正拒绝。4月20日,孙炳文在龙华被敌人杀害,时年42岁。

当时,孙维世只有6岁,母亲任锐带着她逃亡到武汉,不久又回上海,继续坚持地下工作。孙维世从小就受到党的革命思想熏陶,小小年纪就能帮助妈妈烧毁秘密文件或送信。从9岁到16岁,基本上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除了母亲的教育,只在12岁时在北平贝满中学上过一段时间学。孙维世14岁随母亲到上海参加由党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东方社的进步演出活动(当时江青也在那里),曾在龚秋霞主演的电影《压岁钱》里演出。

16岁时被周恩来认做干女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队到武汉,沿途演出抗日救亡剧目《放下你的鞭子》。作为一名在敌占区残酷的斗争中成长的革命烈士遗孤,虽然当时只有16岁,但孙维世的思想却成熟得多。她找到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去延安,办事处的人没有人认识她,没有批准她的要求。她站在门口哭得很伤心。周恩来中午返回办事处时看见这个哭泣的少女,一经询问,才知道这女孩竟是自己的老战友孙炳文烈士的女儿。

不久,周恩来便派专人将孙维世护送到延安,先后到抗大、党校、马列学院学习,周恩来和邓颖超写信给任锐说:“愿将烈士遗孤当成自己的女儿。”并常写信鼓励教育孙维世:“你是我向党负责的女儿。”而孙维世也非常尊敬周恩来和邓颖超,把他们看做是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经常去看望或住在他们身边,每逢见面团聚,都充满革命家庭天伦乐趣。

1938年春,孙维世成为延安抗大数干名学员中的一员。孙维世进抗大时年仅17岁,却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美丽,活泼,能歌善舞,又能登台表演剧目,被誉为抗大“校花”。同年,孙维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话剧《血祭上海》的演出,显露出她的艺术才华,获得热烈反响。1939年,毛泽东亲批同意孙维世到苏联学习,并由周恩来和邓颖超亲自带她飞往莫斯科。

当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一切都比较战斗化,也很艰苦,有关负责同志出于对中共烈士后代关心,将孙维世安置在外国友人住的受到照顾的环境中,但孙维世从不搞特殊,她说:“毛主席派我来学习,不单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也要学习好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革命斗争精神。”

这样,孙维世便和苏联普通公民一样去排队领取每日配发的口粮,到工厂进行义务劳动,参加医院救护工作,为伤员输血……尽管战争年代条件艰苦,她却安心坚持学习,以优异成绩先后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戏剧学院。

当时,有许多革命烈士的后代和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也在莫斯科学习。这些远离祖国的年轻人平时十分活跃,节假日和周末经常聚会,举行各种讨论会和文艺活动。

他们知道林彪也在莫斯科养伤,就常常邀请林彪参加他们的活动,这群青少年的活泼和天真深深感染了林彪,使他的生活得到了一丝慰藉。后来,他对孙维世一见倾心,并开始追求她。这令一向把林彪当成父辈尊敬的孙维世感到十分惊讶:自己还十分年轻,正在攻读学业,不会考虑终身大事,于是,婉拒了林彪的求爱。

1942年,林彪在回国前又找到孙维世,当时的林彪已经离婚,想作最后的努力,但他还是失败了,孙维世仍然回绝了他。

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在林彪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痛,也成为孙维世日后悲剧的根源。

留苏回国成为戏剧专家

1946年秋,孙维世在莫斯科学成归国回到延安。为了了解情况接近群众斗争生活,孙维世投入到陕西、山西三交县土改运动。到了1948年9月,孙维世来到当时驻在石家庄正定的华北大学三部(即文艺学院)教学,任编译组研究员,组长由三部主任沙可夫兼任。

不久,孙维世调华大文工一团工作,真是给全团增添了力量,无论从生活、学习、工作,还是个人作风上,她事事走在前,处处作榜样,她为人热情、坦率、真诚,每逢行军休息或节假日闲下来的时候,大家总爱围上一圈,听她讲苏联的战争和社会见闻。

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有关艺术上的苏联名剧。通过她有声有色的讲述,大家更加着迷,有时一次讲不完,就讲好几次,使大家对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演出特别向往。

1948年,解放战争已到了大反攻阶段,在山西,我解放军正围攻太原,为配合宣传党的政策,华大文工一团奉命来到太原前线榆次县南河流村,一面开展群众创作,一面排练新节目准备进城。恰好李键庆、李翎编剧,张鲁作曲的小秧歌剧《一场虚惊》被孙维世看中,她亲自导演。其中只有两个人物,突击排练并未引起大家重视,连演员自己都觉得就是一般效果,可一进入排演场情况则不同了。首先孙维世的导演构思十分精辞、新颖。她还给这出小戏增加了序幕与尾声,使整个故事丰富饱满。

11月中旬,《一场虚惊》在一片掌声与笑声中大获成功。到了12月5日,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平津战役开始了,文工一团奉命北上,准备北平解放进行宣传。

行军从涿县坐火车到良乡,这里解放才十多天,群众对党的政策不太了解,说话中都带着恐惧,恰好文工一团演出《一场虚惊》慰问驻军部队和当地老乡,同样效果火爆,还受到叶剑英、钱俊瑞等领导同志的表扬。到了长辛店演出更受到铁路工人们的欢迎,甚至多年后,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还说:“我们认识解放军是从看《一场虚惊》开始的。”

红墙内的才女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会见斯大林,孙维世担任代表团的翻译组长,一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身边做机要工作,她勤勤恳恳,严守纪律,受到了领导人的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孙维世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多次出国从事政治活动,但她的专业还是戏剧,翻译并导演了一大批欧洲古典名著。

从1950年始,孙维世协助廖承志筹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历任总导演、艺委会主任、副院长。同年9月,她导演的苏联戏剧《保尔柯察金》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

在排演此剧的时候,孙维世和著名演员金山擦出了火花,随后他们结婚。1952年,孙维世执导果戈理名剧《钦差大臣》。1954年,她导演的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均获成功,显示了孙维世导演艺术的卓越才干。

与此同时,她参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建院工作,并翻译和导演了苏联童话剧《小白兔》。她是新中国儿童戏剧的开拓者之一。1953年,为苏联专家开办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担任班主任,给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导演人才。1956年,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总导演、副院长。她非常热心高等艺术院校的戏剧教育工作,为话剧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新中国话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那个时代,孙维世的确与众不同,她在红墙内的子女们中间最有才华,是唯一配得上“才華横溢”四个字的一代才女。加之无出其右的容貌,人称“红色公主”。罗瑞卿大将曾说:“这是我党培养的第一位戏剧专家,红色专家。”

后来,孙维世被江青加上了“苏修特务”的罪名,于1968年3月1日戴上手铐,投入已被军管的北京公安局看守所,孙维世被打得遍体鳞伤。

1968年10月14日,孙维世死在五角楼,年仅47岁,死时一副冰冷的手铐依旧锁着双手!

(据《党史纵横》)

猜你喜欢

林彪苏联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一个真实的林彪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