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畏惧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2015-05-30邱道勇
邱道勇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尺。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把作文指导训练贯穿到日常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要求,常仿写、练笔的方式,多途径丰富学生素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畏惧心理
谈到写作文,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难”。究其原因,第一,主要是学生本身对写作的认识和态度问题,由于写作素材缺乏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第二,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鼓励,加上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觉得难见效又费工夫,干脆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谈“文”色变。
那么,教师该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独有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指导,消除畏惧心理,激发写作兴趣呢?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培养学生写作情感
写作活动是在一定情感诱发下进行的,作文如果没有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赋予作品以灵魂,就如同生命失去了流动的血液,没有生气。在古代,就有文章乃情之所为的说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极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利用一切能够引发学生情绪反应的刺激手段,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将学生的情感唤醒到最佳水平。笔者始终认为写作是在作者的情感支配下进行的,所以作文教学的首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2.扎根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写作则是将所见、所听、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拓宽生活面。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为以后的习作累积丰富的写作素材。
以人物描写为例,学生最常接触到的就是同学、老师及父母,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选一位自己熟悉的人作为观察对象,抓住其主要特征,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动笔写。这样,不少原来作文无话可说的学生也感到有话可写,作文也不再空洞无物,显得颇为生动有趣。经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素材不断丰富,并不时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3.多练笔,表达真情实感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笔记,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笔者提倡学生多写多练,勤练笔既可以改变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的现状,还可以丰富生活,把平时阅读累积的写作素材运用于习作之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写日记、写片断,鼓励学生多写些小短文,写自己碰到的趣闻,写自己所想,这样,学生因无所顾忌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欲望,写的文章大都是真情流露,能较好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避免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厌倦心理,还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
4.引导学生多读广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生若是仅仅靠阅读几本课本,而没有广泛阅读,想要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名著给学生选读,并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报纸杂志、音像、网络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在阅读种类上,教师不必一定要限制在名著范围,应让学生广泛涉猎,读多门类的经典书籍,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见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分类归纳记录下来,平时多读多背,熟记于心,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力求博闻强记,以图备用。
5.适时鼓励,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这样的指示:当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期望心理”,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畏惧作文的差生,更应鼓励为主,用激励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指导,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信心。批改作文的时候,尽量委婉亲切,和蔼友善,对于写得好的及时表扬,写得不好的也要努力寻找文中的亮点,即使是一个词、一句话用得好,都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使学生对写好作文充满信心和希望。
总而言之,初中作文教学的完善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教师要善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读、多写、多想,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真正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 玲.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J].科技信息,2014(05).
[2]刘组元.从学生作文心理探究初中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1).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區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