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批评
2015-05-30林建法
“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之日起,《当代作家评论》就始终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重大创作、思潮、流派发展的新动向,在二十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当代作家评论》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切实探讨问题,细致分析作品,以批评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
一、“小说家讲坛”、“诗人讲坛”的设立,“批
评家讲坛”、“文学批评论坛”的开展与深化
“小说家讲坛”的构想,源于我和王尧教授、作家莫言2001年8月大连聚会时的讨论,并很快得到了许多作家、学者的赞成与响应。这一活动将由两部分组成:在苏州大学设立“小说家讲坛”,同时在《当代作家评论》开设“小说家讲坛”的专栏。
这个讲坛的设立是为了彰显小说家们被遮蔽掉的意义。在这个讲坛上演讲的小说家堪称是杰出的甚至伟大的作家。关于“杰出”或“伟大”的提法,或许暂时不为一些人接受,但我们相信以后的文学史会作这样的叙述。熟悉百年中国和世界文学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二十年当中,我们已经有一批杰出的或伟大的作家;但我们常常由于莫名其妙的思想与心理作用,不敢或者不想做这样的表述。我以为这是最糟糕的失语。
建立起一个凸现作家主体而又易于与学者、批评家、文学读者沟通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现场”,是“小说家讲坛”的又一企图。
多少年来,大学的文学教育是残缺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失败的。在堂堂的文学讲坛,缺席的是真正的文学。 “小说家讲坛”的设立,将会有助于改变这一现象,尽管这样的改变可能是微弱的。
这个讲坛是有高度的。文学从来就有高度。我们邀请真正杰出的小说家走上这个讲坛,保持它的高水准,而不降格以求,让这个讲坛成为透视当代文学演进历程的一个侧面。
“小说家讲坛”自2001年10月开始,至今有莫言、李锐、张炜、余华、尤凤伟、贾平凹、史铁生(书面讲稿)、叶兆言、韩少功、方方、王蒙、铁凝、阎连科、王安忆、格非、李洱、林白、蒋韵、范小青、迟子建、毕飞宇、阿来等三十多个作家走上了讲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诗人讲坛”是《当代作家评论》继“小说家讲坛”栏目获得成功后开辟的又一个“文学讲坛”栏目,由林建法和何言宏教授主持,旨在加强和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与研究,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我们一直以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几大文类中,诗歌的成就并不一定亚于小说,在某些较为具体的方面,甚至为小说所远为不及。一些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的重要事实是,在“朦胧诗”以来的不同时期,中国当代诗歌一直走在文学潮流的前列,无论是在艺术探索还是在精神表达方面,它都起到了引领先锋的作用,而且它在这两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以及它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它与中国当代历史和民族精神之间的深刻关联,丝毫不亚于小说。中国当代诗歌有着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影响,有它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杰出诗人。
这一栏目陆续邀请了王小妮、王家新、周伦佑、于坚、欧阳江河、柏桦、翟永明、张枣、多多、西川、小海、〔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雷平阳、宋琳这样一些重要诗人,就诗歌问题发表讲演,同时约请研究者和批评家们对他们的诗歌实践进行对话、研究。
“诗歌观察”每年推出二期,由诗人王家新和文学批评家张清华、张学昕、罗振亚、何言宏和何平等人分别对当下中国的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及诗歌研究与诗歌批评追踪批评。我们的“诗歌观察”主要以六个部分分别对诗歌刊物、综合性文学刊物中的诗歌创作、民间诗刊、网络诗歌、翻译诗歌及关于当代诗歌的研究与批评动态考察,以这一特殊的批评方式动态追踪诗歌现场,及时把握最新的诗歌现象和诗歌问题,同时推举优秀诗人,遴选优秀作品。经过我们两年多的努力,当代中国的诗歌现场以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被呈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面前,加之《当代作家评论》“诗人讲坛”栏目的成功创办,我们深信,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现实和重要诗人的关注与研究,应该已经成了一种更加自觉的学术意识,这也是我们致力于这两项工作共同的初衷之一。因此我们想将“诗歌观察”告一段落,在以更多的精力做好“诗人讲坛”的同时,准备阶段性地集中研讨诗歌现实中的重要现象与重要问题,这可以看成是对既往“观察”的拓展与深入。
2011年3月以来,《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与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批评家讲坛”,先后邀请了丁帆、王尧、吴俊、陈思和、陈众议、王晓明、陆建德、顾彬、张清华、南帆十位国内外著名文学评论家,走进校园,就当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该讲坛已举办十场讲座,有5000多人次参与交流;同时,讲演稿分别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上,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巨大。
“批评家讲坛”强调发表建设性的批评声音,旨在培育真正的批评精神与批评气度;强调文学批评的自由气质与批判品性,旨在标举“高深”的批评尺度;强调有效的审美阐释与剀切的思想批判,旨在倡扬敦厚诚实又高屋建瓴的批评风度。
应邀参加“批评家讲坛”的批评家们都将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中的价值观问题作为自己的思考重点,在活动中一直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丁帆教授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3期上的《狼为图腾,人何以堪——〈狼图腾〉的价值观退化》一文,面对被大众和一些评论家热捧的畅销书《狼图腾》,面对被出版方鼓吹为 “没有文化差异的”、“包含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动物故事,丁帆解析出了由狼性崇拜所表征的法西斯意识形态,诊断出其反历史、反人性的文化与精神症候,严厉指责了其在重要价值立场上的反动性。该文章发表后,《辽宁日报》刊发了评论文章《学者批〈狼图腾〉价值观:挑战文明 不顾人类伦理》,多家网站转载,网友跟帖讨论,引发了对《狼图腾》的重新认识的热潮。
王尧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向后转”的问题》便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王尧认为,重返“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八十年代文学”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当下困境的破解是必须的,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既往的文学史和文学观点作出反思,但反思与破解,都不能退到那些已经被否定了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判断上去,后来的文学发展进程和学术史已经表明这种否定是必须的。他认为80年代没有形成“思想再生产的机制”,真正能够成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太少了。思想不能再生产,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文学应对现实的能力自然减弱了。但是,不能把今天的困境和问题归咎于“纯文学”思潮的缺失,不宜笼统地提文学的“再政治化”,也不适合用过去的方式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如果我们在这些基本的问题上退缩,也就忽视了80年代文学发生的前提,并解构和颠覆了80年代文学形成的基本面貌。王尧在当代文学生产的“大历史”中所作的这些分析,是令人警醒的。
在“批评家讲坛”举办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听众成为最初的聆听者和参与者,他们与批评家们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现场交流。参与讲坛的听众纷纷表示,这样一种内容生动活泼、方式独特新颖的文学批评活动形式,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收益”的特点,它能够在社会众多芜杂的价值观念中去芜存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标准,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方式,不仅应该坚持,更应该推广,使更广大的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在交流互动中,对当代文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切身的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012年3月“重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在沈阳正式开坛!陈众议、范小青、孙郁、王尧、格非、吴俊等作家批评家在论坛上发表讲演。
所谓重建,不是否定传统,不是自外于世界,不是抛开既有的成果去另起炉灶,而是从传统出发,与世界对话,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整合、创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开辟文学批评的新格局,从而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阐释中国问题的文学理论体系与文学批评范式。可以说,这一重要工作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五四新文学以来所做的都可以称为“重建”。但我们这里明确提出重建,是想把这一重要工作落实下来,汇聚有生力量,发出清晰而有力的声音,为重建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一个参照系。
二、作家作品论对当代文学史经典化的意义
2012年4月,《当代作家评论》与扬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在扬州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论的理论与方法的深入探讨”学术会议。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基本完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成为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与焦虑的话题。吴义勤提出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没有完成,其原因就是当下作家作品论的研究水平跟不上,因为文学的经典化不能单靠文学史归纳。陈思和认为当代的严肃文学很难与通俗文学进行消费市场的抗争,但学者们有义务有责任通过高水平的作家、作品解读,使其进入教育体制,从而实现“经典化”。像我这样几十年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我感觉这就是一种宿命,我会把我一生的精力固定在几个作家身上,我会很认真地去跟踪,可能10年、20年、30年。丁帆肯定了作家、作品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与启发性作用,认为好的作家、作品论,一定不是站在作家之下,也不是站在作家之中,而是站在作家之上。
从学术刊物立场出发,现在的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严重缺席,充斥着的是思潮史、运动史、意识形态史。我们应该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作家、作品是文学史最关键的构成。没有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就不可能对文学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当下的认知误区是:丧失了直面文学史、直面作家作品,
直接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陷于现成理论(尤其是西方理论)预设的问题中,最终将形成一种简单、武断的“批评风格”。
《当代作家评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作家作品论的研究,成为杂志的看家本领。2006年5月,在常熟举办了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研讨会;2006年11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莫言作品讨论会;2007年5月组织召开王安忆作品研讨会;2007年9月与鲁迅博物馆联合召开阎连科作品学术研讨会;2010年3月于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联合召开苏童作品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与复旦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共同举办了贾平凹《古炉》、王安忆《天香》作品研讨会;2012年4月与《作家》、上海文艺出版社举办了格非“江南三部曲”作品讨论会;2012年5月与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联合召开范小青作品学术研讨会。
这些作家作品的学术会议,通常都是以论文而不是“口头发言”为主的,每次都要准备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大家充分准备,撰写论文,可以说是改变了作品讨论会风气,《当代作家评论》甚至拿出一百页码的篇幅来发表一个作家的作品研究,对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