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顶岗实习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5-30郭媛
郭媛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的技工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管理环节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成为技工院校老师关注的焦点。
【关键字】 职业教育 顶岗实习 学生管理
随着技工类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作为联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的纽带,成为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对目前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现针对这些问题与大家探讨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生心理角色一时难以转换
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一直扮演学生的角色,生存环境比较单纯,不存在勾心斗角的现象,学生犯错误后,老师也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校园氛围相对宽容,学生只要有心悔过,改正错误,很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谅解。然而,在企业中,学生的生存环境较为复杂,学生不仅要面对一起顶岗实习的同学,还要面对车间的其他工人师傅、车间主任、上级领导等多种角色。自已也由一名学生变成了一名顶岗实习的工人,在车间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对员工的要求也会严格一些。如若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与人沟通的技能,很容易在人际交往环节因处理与其他人关系不当而导致情绪低落,产生挫败感,感到孤独,甚至厌倦公司新生活的现象。
学生一旦对公司新生活产生厌倦,那么学生在工厂顶岗实习的质量也必将大打折扣。我校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快较好的完成由学生向企业顶岗实习生的心理转换,特意制定了以下几个方案。
1、实习教师随岗带学生实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老师也陪同学生一起到实习单位,这样学生虽然到了陌生的环境,但身边有熟悉的老师,可以从心理上减轻恐惧感,同时,遇到心理困惑或者工作难题时都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心理上角色的平稳过渡。
2、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方面,给学生定期开展与人沟通技巧方面的讲座。另一方面,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提前熟识企业环境。
二、学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高强度劳动容易导致学生生病。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多为三班倒的操作工,面对突然增大的工作强度,很多同学会感到身体不适,体力不支,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没有吃苦经历,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出现病倒的情况。2、学生自律性较差。学生在校都由老师统一管理,在工厂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我管理。比如有的学习化工专业的学生有吸烟的习惯,而化工厂内因存放大量易燃易爆物品,禁止吸烟。如果学生自律性差,在禁止吸烟的场合偷偷吸烟,就很容易酿成火灾,造成严重后果。3、学生顶岗实习初期,因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容易产生误操作,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学生安全问题是保障学生实习质量的基础条件,必须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吃苦精神教育。2、学校在学生岗前培训环节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遇到的危险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给同学们逐一讲清楚。3、老师在随岗实习期间,也要经常与工人师傅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生产中容易出错和发生危险的地方,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人身受到伤害。
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顶岗实习
部分学生认为到了企业就已经相当于毕业,因而虽然有随岗实习的老师,但依然出现我行我素,不如在校期间听从老师管理的现象。而实习单位还没有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自己单位的正式员工,因此在管理上也相对宽松,更加助长了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两不管”时期的错觉,使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但没有真正锻炼自己的技能,反而产生浑水摸鱼,虚度光阴的现象。
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权责明细》,与学生签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协议》,同时,学校英语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学校建立和健全顶岗实习生考核评价体系。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都应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按时取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从而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从而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标。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点之外,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还会发生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还需要每一位老师潜心研究,从而找出便于校企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管理的方法,并且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布莱克维尔.人力资源管理词典[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