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度患者到抑郁症专家
2015-05-30
张进是知名媒体人,是财新传媒的创办人之一。
三年前,没有任何预兆,抑郁症悄然袭击了张进。他回忆说,那时适逢两会,他要做一个民政部部长的专访,先要设计采访提纲。“过去,这是举手之劳;那时,千难万难。记得我打开民政部网站,想看看民政部最近做了哪些事情,李立国部长作了哪些讲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或者说,看到的都是字,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完整的含意。”
张进非常恐惧,却不明其原因,后来知道这就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
此前的2011年末,他逐渐发觉自己记忆力下降,反应不再敏捷,处理问题也不再果断;慢慢地情绪也出了问题,对吃、对玩,都感到索然无味;开小组会,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2012年两会期间,他开始休假。起先以为只要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開始。
对抑郁症常见的误解是,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由于大脑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遭遇意志无法控制的精神障碍和痛苦。”治疗的前五个月不见效,病情逐渐发展到重度阶段。直到找到安定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姜涛,在他开的“猛药”下张进才开始好转。
临床病愈后,张进开始研究抑郁症。他在讲述自己的抑郁症的新书《渡过》的“前言”中说:“从病愈那一刻起,出于对疾病的好奇,也出于责任心,我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让他们少走弯路。”
张进在书中呈现了一些最常见的问题: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抑郁症患者如何重返社会?
为了写作这些问题,他从自身出发,先把自己用过的11种药挨个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同时阅读了大量病例。当零散习得的知识片断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他又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利用双休日,到安定医院姜涛医生的诊室,旁听他给病人看病,获取实际经验。
他还利用记者职业,把抑郁症作为报道选题,广泛采访。将个人体验、学习体会、采访所得,结合在一起,他开始系统地撰写文章。这些文章传播出去后,有很多患者及家属慕名找他咨询,他也热心解答。
这三年,张进和国内许多抗抑郁症组织建立起联系。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科普抑郁症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达人探微:
1.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的行动的前提。假如一开始张进对抑郁症缺乏认识,他就不会投入治疗。在治疗收效甚微的时候,他果断地换了医生。结果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2. 公益事业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张进治愈了抑郁症之后,并没有放弃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相反,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更多的抑郁症患者。为此,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甚至还写了一本书来普及相关知识。
3. 结合自己的专长来做事,效果更好。张进结合自己的职业,将抑郁症作为报道选题,广泛搜集资料,然后系统地撰写文章,最后结集成书。他充分利用里自己的职业资源和专长,最大化地为抑郁症科普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