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2015-05-30刘欣
刘欣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艺术实践等方面应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其艺术审美需求,通过教学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达到提升大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其得到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高校 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央经济学家辜胜阻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在这一轮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当中,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培育城镇文化,这对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办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高校的布局已由集中走向分散,地方高校的数量迅猛增长。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因此作为当地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高等学府责无旁贷。现代化建设需要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需要文化底蕴,城乡和谐发展需要生态文明,而学校是知识、人才、创新、思想、文化之源。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最好的途径之一,音乐是新型城镇化丰富精神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其历史可以追朔到百多年前。早在 1897 年,浙江大学在其前身“求是书院”时期,就设有音乐选修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在竺可桢、郑晓沧、丰子恺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影响下,浙大公共音乐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历来是以美育为主的,在追求美育目的的同时还伴随着培养高尚道德和精神的目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把美育看作是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是高于其他教育的教育。孔子认为缺失了美育,其他教育就不完全,就无法让人格精神进入更高的境界。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虽然发展了百余年,但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与调研所得出的数据显示,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一)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
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党中央和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高度重视的多重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就出台了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如1988年印发《在普通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并要求在高等学校开设艺术选修课,进入90年代后,国家教委颁布了更多文件来指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文件有《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01-2010)》、2002年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13号,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但是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一时实现不了“价值兑换”,音乐教育显得没有经济效应,这就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其表现有:不少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管理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没有公共音乐课程组、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尤其是不少非“211”的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基本就是由一两位音乐教师担任所有的教学任务、教研活动、教学评估、课程体系等工作,导致公共音乐教育处于相对随意状态。在笔者所调查过的几所高校中,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的由音乐系管理,有的由学校团委管理,还有的是由基础部管理,只有两个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艺术教研室。
(二)公共音乐教育的思想
我国历来就是把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同样也体现在普通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当中。我们普遍认为,音乐教育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激发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等等。200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音乐教育性质的定义是“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的确,音乐对培养人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而且从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部门对于这一点是相当重视。但是如果把教育重心全部放在“美育”而忽视音乐本体的做法并不见得是十分科学的。国外大学的公共音乐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把音乐乃至艺术作为自我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强调音乐艺术的构思、灵感方面。相比之下,国外音乐教育更加侧重的是教育本身的具体功能,这正是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乃至中小学音乐教育所缺少的一部分。
(三)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师资
公共音乐课可分为任意性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200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根据笔者所随机调查的十所大学的情况来看,基本按国家要求开设了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如湖南城建技术学院开设有音乐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艺术导论,南通职业大学开设有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湖南工学院开设有戏剧鉴赏、音乐欣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不过所调查的高校中,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当代影视评论》《合唱艺术》等)则鲜有开设,甚至有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同时笔者还发现所调查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也由教师的特长或爱好随意选定,缺乏系统性安排,没有成熟的课程架构。
以上折射出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普通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2%,也就是说,一个万人规模的高校,应配备20名艺术类课程教师,而音乐课程应占4-5名,但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二、策略研究
纵观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笔者就显现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高公共音乐教育的认识
近三十年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在各界蔓延,多数学生存在“职业至上论”,即除专业以外,对与“实用”无显现作用的人文学科缺乏兴趣,结果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也是缺乏想象力、批判性的思考的。正因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科学教育应当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两者要共同发展。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心灵和感觉。音乐教育所体现的内涵与人文教育是一脉相通的。长期以来,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高校各级领导的育人思想与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如果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意义及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恐怕就只能停留在“附属”、“辅助”的阶段,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各校领导者重视人文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公共音乐教育的稳定有效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部门
没有机构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容易造成无序和混乱。目前许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处于无序状态,音乐选修课程只是根据教师喜好随意开设,校园音乐活动和比赛往往根据活动需要临时突击排练,节目质量不够理想,这与缺乏公共音乐教育管理部门有着直接联系。正因为很多高校都没有公共音乐教育管理部门,公共音乐教师的编制、工作量、奖励、评聘等,关系到教师个人发展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公共音乐教师看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高校应当要建立与公共音乐教育相应的管理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整体规划,才能根据时代要求、学生需要、学科最新成果加以开展。笔者建议在加强教学管理方面,要建构公共音乐教学管理体系,组建固定的音乐教育组织机构和固定的音乐教研室以及合理的教学计划,设专人或部门(每个学校选一个校级领导分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由艺术教育职能部门及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共同组建艺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安排,筹划学生的音乐课程。
(三)培养优秀公共音乐教师队伍
公共音乐教育的任何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效,最终都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付诸实施并体现的,对于公共音乐教育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修养至关重要。那么在当代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和能力。
1.理解公共音乐教育价值,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从根本上理解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理解音乐教育对民族、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有不竭的动力和奉献精神;才谈得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敬业。
2.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水平
就目前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师资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音乐技能性,轻师范性的特点,结果导致很多公共音乐教师音乐素质有余而教育素质不足。因此公共音乐教师必须针对专业特点和教育改革的要求,首先,要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知识。作为公共音乐教师,绝不能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技能素养,应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知识素养,多角度思考音乐问题,这有利于教师运用更多的媒介和教学方法。另外,公共音乐教师还要了解其他特别是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才能对教学有很好的领悟和创新。再者,音乐教师必须是具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习惯的教师,才能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抽象和概况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怀督促下正在转型,但其完善确实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方向的研究人员,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较多的感受,并深感责任之重大。深知这样一篇文章并不能解决音乐教育实践环节中的种种问题,但期望它能唤起教育部门及各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希望能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