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中国文化因素教学
2015-05-30尹楠
尹楠
【摘要】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现今,高校中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对英美文化、西方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国文化的学习也是有必要的。本文从中西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出发,分析了中国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教学当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英美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因素渗透的措施。
【关键词】英美文学 中国文化 教学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作品赏析能力。在当前的全球一体化时代,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应当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因素渗透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在中国文化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了解。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时只有《大学语文》这样一门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而《大学语文》还是一门选修课程。由此看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只有一门选修课程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学生,很难将其他地域的文学文化做深入的了解。只有在吸收和发扬本国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积极的吸收和融入他国文化。
在“英语热”日益高涨的今天,有很多学生对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耳熟能详,甚至还能够说出这些西方节日的典故和由来,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对于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淡而远之。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必须将中国文化因素有意识的穿插进去,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因素渗透的可行性和策略
优秀的文学和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因此在教授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时,完全可以大胆的将中国文化因素渗透进去,这样不光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化和本国文化相串联,得到加强学生理解的效果,还能使学生提升对于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本文根据英美文学的教学实际,提出三种中国文化因素渗透的策略。
1.从中西文化互相的影响关系入手。从中西文化互相影响的关系入手,寻找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例子,并且在此之上进行阐发。国内外学者都有在这方面表明,欧美许多的文学巨匠和思想家,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伏尔泰、歌德、孟德斯鸠、艾默生、席勒等等,都有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的中国文化影响。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是吴伟仁教授编写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其中第一册第三章介绍了美国两位重要的超验主义作家艾默生和梭罗,其中收录的梭罗的《瓦尔登湖》第二部分《我的住址和生活目的》中,梭罗引用了商朝成汤王所镌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并把洗澡和精神追求相比。这充分说明了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力。在教师进行教授的时候,就可以将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力进行穿插讲授,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更加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
2.从英美文学的内容上入手。人类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即便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其拥有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在不同时空中的作家经常能够有类似的真挚情感表述在作品当中。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选取具有同样感情、同样主题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讲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英美文学,并且在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例如,英美文学的小说题材当中,航海冒险占了很大一部分,英美两国的作家都很善于宣扬主人公的冒险精神;我国也有同样的例子,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出海事件,在教授的时候就可以将英美的文学作品和我国典型的冒险故事作为对比。郑和下西洋,是带着“联系友好邻邦”和“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两个任务去的,而西方的航海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每到一处地方都是先建立起自己的营地,而后用武力将这处地方占为己有。无论是哥伦布还是麦哲伦,他们的本质都是如此。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航海在国家实力中的重要性,因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从传统节日上入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先辈对于人伦礼法、四季交替和自然宇宙的观察和认知的结果。现代节日是对新中国的建设、历史和发展的纪念和追忆。利用节日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教学是一种可行的策略。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英美的传统节日作为对比讲授,并且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节日的发展、典故、形成等历史资料。以对比上来说,比如春节和圣诞节、七夕和情人节等,它们之间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特点的,可以让学生在节日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上加深理解。
三、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给英语专业带来了机遇,也同样带来了问题。有效的渗透和传播中国文化,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
[2]覃承华.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0
[3]裴研.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