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5-05-30刘清远
刘清远
新课标已经在高中教学中实施一段时间了,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许多教师在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是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让每一名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
一、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新课标实行的教学环境尚不稳定。自高考施行以来中国普遍实行应试教育,各学校在面临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促使广大教师不得不采取“针对性”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模版与目标,而忽略教学的趣味性,忽略教学的本质意义,一味的对学生采取“填鸭式”“灌堂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二)教师对待新课改的心态不稳、认识不足。教师作为一门课程的实施者,尤其是高中历史学科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可以说是历史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领会、贯彻实施与其自身素质便成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探索无经验可循。新课改的实行为当前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这也就决定了其探索性,可变性,更决定了这种新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无迹可寻。没有经验没有历史可循,历史学科的教师们便自然而然的采取保守主義,即有改变但不敢充分改变。于是在保留历史严肃性的基础上,或者增加课堂趣味性或者调动学生主动性但却不敢贸然尝试完全的创新改革课堂,不敢让学生完全主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也就造成新课标改革实施成效的缓慢性与滞后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还课堂于学生,巧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关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教学大纲一般这样写到:“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里面的行为主体就是教师,是教师“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而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则是这样的:“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里面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的变化反映了课程标准抛弃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陈旧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课程的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出发来确立课程目标。如上例目标中掌握、理解、思考、认识的行为主体均是学生。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即通过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提高。其实,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只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选择出合理的、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否则只能是无效的教学。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历史,感受每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中的体现就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新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
五、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不是要用其他的学科内容,生活实践,政治观念来取代历史本身成为历史教学主要内容。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历史课程的综合与渗透,不能把历史课变成“杂”课。实际上新课程理念在一开始就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有一个“历史性”的定性,说明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突出强调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方面独到的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必须明确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目的在于帮助理解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深化历史教学,为历史教学服务。要掌握好学科扩散中的适时、适度、适量原则,不能搞成大拼盘,而且对引进历史课堂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影响较大的可以多讲一点,对历史发展影响不大的可以少讲一点,切忌陷入对某一学科的系统分析之中,否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容易忽视对历史本身的传授。历史教学应该拓展,提高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但这种拓展是要有一个中心的,而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也只能是历史本身。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长,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对自身的学养提高也要高度重视。不光要琢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努力探索课改的方法、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向专家型学者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探索课改经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并进行理论升华,以期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