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都市属性研究
2015-05-30刘宏鹏
刘宏鹏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始终徘徊在主流文学之外不被重视。然而新感觉派如异军突起,在现当代学界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究其原因,新感觉派的都市属性的形成与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都市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近代西方现代主义的崛起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描写形式。本文即希望通过对新感觉派都市属性的详细研究,重理都市文学的形成原因及文学特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感觉派都市属性的形成
新感觉派的“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达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而新感觉派都市属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时代背景因素是最主要的外因,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涌入是它形成的内因。在内外因结合下,新感觉派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的都市属性。
1.上海历史政治背景的影响
都市的出现是中国新感觉派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国现代都市的发展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都市既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所,又是西方势力在中国的桥头堡,动荡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创作。而不同于茅盾、丁玲着重描写阶级斗争与时代变迁的以上海为时代背景板的注重写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更多地依托都市作为商贸金融中心和中西方文化结合点的特征来写作,充分展示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一面,以及陷身其中的人们的躁动与迷茫。他们的小说人物从舞女、姨太太到资本家、投机商,各色市民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小说场景大多选择娱乐消费场所,赛马场、夜总会、大剧院、歌舞厅等常常构成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了对社会的大动荡过程中各阶级的心态的特殊关注,同时随着上海的发展的特殊性,创作的题材往往是具有无限丰富性、复杂性与生动性的现实生活。
2.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未来派、意识流文学、再现派以及超现实主义等都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对新感觉派创作影响最大的应属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新感觉派旗帜人物施蛰存就曾说过:“二十年代末我读了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了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与心理描写细腻的表现人物的独特感官是施蛰存作品的明显特征,如《鸠摩罗什》中的高僧面对灵与肉的挣扎,以及《石秀》中的石秀变态畸形的性心理。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样是新感觉派的创作的一大支柱。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当“本我”与“超我”,“自我”之间的人格结构平衡被打破,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就会与社会规范产生强烈的冲突,欲求不得的强烈心理矛盾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造成了扭曲畸形的人格与行为。繁华浮躁的都市是打破欲望与道德平衡的最强烈的催化剂。同时高举反封建旗帜的五四时代精神也对新感觉派产生了巨大影响。封建旧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尤其是对女性的戕害透露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的痛苦。而新感觉派通过对性压抑的真实、客观的描写,来提示封建伪道德的残酷与不人道。在《春阳》中施蛰存描写了一位30多岁的寡妇婵阿姨用青春换取了亡故的地主儿子大片土地的继承权。而在一个初春的日子,去上海银行存钱的路上,在春阳和煦的南京路上,她内心蕴藏的性爱意识骚动起来。她渴望得到爱情与幸福,然而最终注定只是一场幻灭。小说通过对婵阿姨心理的细腻刻画表现出对封建主义的反对以及资本主义城市物质文化的质疑。
二、新感觉派独特的艺术手法
1. 直观的心理描写与潜意识描写
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都是起步于现实主义手法的。但是他们基于“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但他们注重新技巧的创新,有意识地把各种现代主义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主张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基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征。他们往往借助于听觉、视觉,乃至幻觉的外化描写,创造出带有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同时大段的心理独白和细腻的心理变化也是其惯用的艺术手法。因为都市的压抑,人们往往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去生活,那么从外来看他们是普通而平常的,只有从内部着手,由内而外的表现都市人的扭曲心理才能深入地了解到都市生活对人的异化和改造。这一点在施蛰存的创作中尤为明显。在《石秀》中,开篇便是石秀在义兄杨雄家里留宿辗转难眠的场景,沿着他大段的对自己未来的思索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石秀急躁直接的人物性格,而对潘巧云的欲望以及矛盾心理则是通过通篇的大段的石秀内心独白所呈现出来的,当他撞破了海黎和尚与潘巧云的奸情后,面对着杨雄亲手杀害潘巧云的场景,他产生了一种变态的快感。“每剜一刀,只觉得一阵爽快。”“看着这些泛着最后的桃红色的肢体,石秀重又觉得一阵满足的愉快了。”这些心理活动直观地表达了性压抑下形成的人的病态心理与神经质的精神状态。同时对感官的描写与通感手法的运用也有其艺术上的创新。往往通过视觉或者其他感官所触及的事物引发了一系列细微曲折的心理变化,诱发了人心底的情欲和渴望,这种极为细腻的表达方式更容易感同身受,更易理解。而让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对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的色彩。
2.意识流动的小说结构方式
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手法,新感觉派小说往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连续性和时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心理发展或一个个场景的转换为线索,对情节和事件进行别出心裁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节奏起伏多变,情节跌宕多姿的小说结构。这与上海当时的快节奏生活是极其吻合的。以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为例,文章每一个场景大致都用一段感官性极强的语言描述,加以简单的问答,然后快速转换到下一个发人深省的场景。全文并没有明显的线索和中心情节,以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和场景的变换架构全篇,好像以上帝视角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迅速穿梭,用蒙太奇似的剪接手法将一个个的片段与场景串联起来,极具跳跃性和灵活性。三个穿黑绸长褂,外面罩着黑大褂的人可以在半夜剪径,为祸街头;年轻的姨太太可以一手伸入老头子的腰包,另一只手挽住法律上的儿子,而这位姨太太在刚和儿子跳过华尔兹后,便投入珠宝掮客的怀抱,和他在华懋饭店开房间;而为了生活,老婆婆可以为儿媳妇拉客。这是一个混乱的夜晚,这是一些疯狂的人们,然后这只不过是大上海一个普通的夜,一些普通的人。从浮光掠影似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人们对于金钱的近乎病态的追求,这种跳荡的小说结构最大程度上剖示了都市男女在欲望驱使下的内心,而且给人最直观的心理感受,这种结构方式很大程度上展现出都市生活的浮躁与快节奏,也最直观地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膨胀的欲望。
新感觉派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它用现代意识和直观感受描写都市生活的首创性和独特性,以及它运用得体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这与当时高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相比无疑是一抹鲜亮的色彩,而且将西方的现代主义第一次颇为成熟的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填补了空白。相比中国的文学创作从注重形式的现实主义文学,新感觉派更加细腻,也更加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色彩斑斓的鲜活的内心直观感受让人们更易感同身受。我们应当肯定其独特的文学贡献,并不断深入的探究新感觉派所内蕴的都市属性,体味其所要表达的都市人的现代情绪。
参考文献
[1]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
[2]吴立昌选编,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心理小说·施蛰存[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5).
[3]刘呐鸥,中国现代小说经典文库·刘呐鸥·章衣萍卷[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4]刘呐鸥,都市风景线[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1).
[5]严家炎,李今等,穆时英全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
[6]滕固,海派文化长廊·穆时英小说全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2).
[7]穆时英,穆时英短篇小说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1).
[8]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
[9]宿久高,邵艳平等.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及其在中国的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13(9).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