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让小学数学教学更精彩

2015-05-30张翠金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张翠金

【摘要】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以此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但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能力

一、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15减8的退位减法”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10根,另加上5根),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会发现从5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如下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①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与另外的5根合起来是15根,从这15根中直接1根1根地减去8根,还剩7根。②先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根,再把这2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7根。③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从10根中去掉3根,最后剩下7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学生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综合性地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在动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而机械的接受地位,只是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只是在记忆结果,在解题时依旧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更不要说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再现数学家发现真理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定理时,如果依旧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听得很明了,但是学生并没有将这些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这样才能透过表面达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与认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剪出多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不断地进行剪切、拼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有的小组将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用量角器逐一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在一起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必要的启发与指导,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直观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深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际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乐学。如:教学“把6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先让学生都准备6根小棒亲自动手分一分,然后看有哪几种分法。又如:教学一百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数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数,可知10个十是一百,几个十就是几十,学生由此便可知道三十五就是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印象深刻。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正确掌握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大纲》强调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防止死记硬背。如: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21+6”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理解算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围绕重点让学生操作。首先让学生根据算式摆放学具,左边摆21根小棒,右边摆6根小棒,把两边的小棒合到一起,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摆法:(1)把6根小棒移到左边,6根加1根是7根,加上20是27根。(2)把左边21根中的1根移到右边,结果也是27根,学生都能很自然地把1根和6根合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道理:“先把个位相加,加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這样的操作,使学生得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五、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的错觉。其实,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学习了圆柱体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班里开水桶的容积、学校水塔能蓄水多少等实际问题,并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你家里有哪些圆柱体的物品,算出其中一个物品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学生们兴致很高,回家后,动手测量、计算。很多学生都测量计算了好几个物品。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计算农村中常见的谷柜(长2米,宽1.2米,高1.2米)需用多少木板,这样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摆摆弄弄,量量画画,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数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例谈培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