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浙江省特色文化城镇培育路径

2015-05-30夏敏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特色文化资源是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心,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与其地域特色。借助旅游文化的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传统企业提升、转型,吸引大量高科技、高学历人才到来。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关键词:特色文化;城镇化;创意产业;旅游文化

1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现状

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一直在全国领先,到2012年浙江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2%,高出全国城镇化比例大约11个百分点。2010年浙江省首先对27个小城镇进行培育试点,这些小城镇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分别打造成历史文化名镇、工贸小镇、旅游城镇等特色小城镇。到2012年,这27个试点镇的财政总收入超280亿元,镇均超10亿元,占全省比重从试点前的3.77%提高到4.38%。而2015年2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公布,浙江省4个试点城市入围,分别是宁波市、嘉兴市、义乌市、龙港镇。由此可见,浙江省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工作尤其重视。

2014年,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城镇化发展不是简单进行产地产建设,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必须以特色文化为依托,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1.1 浙江特色文化资源概况

浙江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上山文化、萧山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使浙江成为真正的文物之邦。浙江自古人才辈出,名人资源无数,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就有近千人,如北宋的科学家沈括、陆羽、越王勾践、西施、王羲之、陆游、徐渭、王阳明,黄宗羲等,近代更有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鲁迅、矛盾、徐志摩、秋瑾等为浙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浙江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拥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座,省级历史文化街道、村镇79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浙江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创立天台宗,吴越两宋成为全国佛教中心,所谓的“五山十刹”,绝大多数在浙江境内,如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奉化雪窦寺、天台山国清寺等。

更为瞩目的历史名作有: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谢灵运的山水诗,南宋四家的山水画,洪昇的《长生殿》,近代徐志摩、戴望舒的诗等,都是浙江的文化财富。

浙江的手工艺领域也是异常繁荣。余姚的土布制作技艺、乌镇的印花蓝布,上林湖的越窑青瓷,宁波的泥金彩漆、温州的米塑等。

浙江的茶文化特色资源非常充分。西湖龙井绿茶,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云雾茶、天目山昭明寺青顶茶等。还有“茶圣”陆羽的茶缘,更是促成浙江人对茶的情怀。

以文化来代言城镇,是本土精神与物态相结合,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是理解历史与解读未来相结合的过程。

1.2 城镇化培育过程中制度法规的现状

1998年11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2004年,浙江率先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纲要。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我省的城镇化处于全国领先,但是发展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中就提到“发展中重量轻质、重建轻管等现象仍然存在”强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城镇化是复杂的利益重新布局、分配和创造的过程。

1.3 城镇化视阈下浙江文化经济一体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多轮驱动是一种趋势,不是只有工业与农业,文化资源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特色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灵魂,文化产业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深度推进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思路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在内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二者是一种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关系。只有扎根本土文化,才可以挖掘大量的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来促进浙江特色文化城镇的发展。

2 浙江省特色文化城镇培育瓶颈解读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有一定成绩,但是在城镇化发展深入推进过程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不重视,开发利用不充分。城镇规划无特色,千城一面的现象。城镇旅游产业缺乏创新理念,形式单一,管理滞后。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存在:产业结构类似、园区管理缺失等问题。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整体性规划建设,必须以特色文化为依托,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2.1 资源复制方面:特色不特,资源休眠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过程中,缺乏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规划利用。未能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城镇整体建设中,城区规划千城一面,不重视对传统特色文化街道,民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二,缺少对特色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无法建立特色文化与产业的对接,导致无法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2.2 城镇旅游产业方面:缺乏创新、疏于管理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呈现诸多问题。首先乡村生态旅游的形式过于单一。旅游项目缺少创新,无整体规划,格局停留在农家乐等形式。其次旅游资源的类同,无规划开发,而疏于管理与保护,使城镇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最后城镇化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无特色的城镇外观、无传统文化底蕴的城镇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城镇的旅游市场萎缩。

2.3 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滞后

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超过70多个,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城市,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虽然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类型多样、设施完善、创意人才集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的态势。但是从整体看,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的发展能力,外部的发展动力,合作网络以及产业效益来看,还是有问题呈现。一是产业结构类似。创意园区内从事视觉艺术、服装服饰设计、动漫设计、文化传媒等行业为主体,产业形态类同,企业关联性不强。二是产业创意园区管理缺失。由于园区内行业规模大小各异,政府对创意产业园区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园区内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

3 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浙江省特色文化城镇培育策略

3.1 保護特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城镇

城镇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对地域的馈赠。以特色文化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建设具有内在文化基因的城镇。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关注更多的地域特色文化。城镇建设需要与特色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有特色、有文化、有品质的现代化城镇。

其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相结合,提升产业升级转型。因地制宜,以当地的特色文化来推进城镇的发展,如浙江省慈溪的鸣鹤镇以医药文化推进城镇建设成为中医养生文化休闲名镇。

3.2 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链接

传统的城镇化乡村旅游已经无法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也需要向文化、精神层面的新型旅游思维转型。

(1)在物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了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2)突出恢复城镇特色建筑、文化修复的原真性。建议城区的区域性差异,古镇为保护与旅游结合,新城为宜居、生态、商业为主。(3)突出城镇的文化特性、生态特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重现传统节日,组建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戏曲等活动。为城镇的风光旅游增添了人文气息。保护城镇的生态文明,让优美的环境与清新的空气成为城镇旅游的一大特色。

城镇旅游已经是一种文化消费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吃、住、游。各种地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结合,把普通的城镇旅游变成一种高端的文化休闲养生之旅。

3.3 特色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建设。针对浙江文化创意园区所呈现的几大问题,提出以下建设的策略:

(1)明确浙江省产业发展市场规模、综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规模较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明显的创意产业园区。(2)政府需要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扶持政策。发挥政府良好的协调作用,为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3)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力量,完善专业行业协会、艺术组织、文创组织机构等的发展,让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具体工作更加有效。(4)聚集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新旗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建立共同培育机制,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人才。(5)实现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类型多重性,实现综合功能的价值,成为城市文化生态商业链条的一环,文化创意园区的特色建筑布局也是城镇文化传播的一环。

3.4 特色文化城镇培育的阶段性解读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更应该注重深入推进的阶段性任务。特色文化的城镇化建设是在深入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经之途,而文化注入城镇化的内涵化发展更是城镇深入推进的核心理念。特色文化城镇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阶段都有其承担的任务,起步阶段的基本建设,推进阶段的公共服务、文化保护、特色推广,提升阶段的政策改革、深度融合等。特色文化助推城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政府明确方向,大力扶持。其次需要多方合作,在文化、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的综合协调。最后需要长期坚持,循环渐进。文化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城市,来改变思维与生活方式,促进文明的进程。

4 总结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旅游文化的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传统企业提升、转型,吸引大量高科技、高学历人才到来,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特色文化城镇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题,需要循环渐进。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必须以特色文化为依托,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钱明.“两浙”地域文化性格差异与当代浙江之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1(3).

[2] 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2014(02).

[3] 江锐.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通报,2013(06).

[4] 王红珠.推进特色小城市培育路径解析——以宁波市溪口镇为例[J].人力资源,2015(12).

作者简介:夏敏(1978—),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艺术。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