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研究

2015-05-30李强王梦易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李强 王梦易

摘要: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土地整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客观了解土地整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与优化对策,真正发挥土地整理的现实价值,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土地整理;影响; 对策

土地整理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结合发展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及组织,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重新分配。在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水文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地貌与土壤、天然植被等产生影响,如果土地整理工作只关注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可能对生态带来的破坏与不利影响,那么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虽然解决了土地问题,却可能引发了不可逆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土地开发与整理过程中,除了考虑当地实情以外,必须做到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平衡规律,考虑区域内各个生态要素之间的均衡性,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开发与整理的目标,才能真正提升耕地面积与质量,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以下将对土地整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改进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影响

土地整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应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来看。在优化生态文明的同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作物品种单一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将原本空闲的土地改为耕地,变动面积较大,虽然这样表面上增加了土地面积,但是极大地降低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对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造成影响,原本多样化的植被变成了单一的农作物,一方面增加了发生病虫害的幾率;另一方面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环境。

(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在土地整理中,涉及到筑路、开荒垦殖、改动坡面等施工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性质,破坏生态过程,扰动了地表和土壤结构,干扰生物原本稳定生存的环境,导致土地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长而久之还会出现土地沙漠化现象。

(三)影响水资源环境

经过土地整理,极大提高了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而耕地面积与耕地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灌溉水;基于此大力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在基础设施施工时就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力,原有水系网络沿线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大面积修建混凝土水渠、道路等,虽然降低了劳动量,但是不利于周边植物的生长,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排泄;还有个别坡地垦殖和建设梯田处理不当,引发土壤侵蚀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流域水源的正常补给。

(四)破坏人文生态景观

从我国以往土地整理活动来看,往往重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保护。由于土地整理的规模和动作强度较大,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完成土地整理工作后,原本富有特色和个性的乡村变成了统一的模式,景观风貌几乎一致,破坏当地生态景观的同时,也掩盖了地方特色。

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对策

客观分析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保护多样性生物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的均衡化,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增加耕地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交换,否则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树立环境保护观念,注意保护野生植物,尽量保留塘堰、沼泽地、湿地等,给生态环境留有生存的条件和空间;因此,土地整理活动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生态平衡发展与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高,确保农业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二)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性

首先,客观了解及评价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改变、区域内景观格局变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明确土地整理与生态规划是否有冲突,从整体把握土地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工程设计与规划中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例如,沟渠边坡尽量不要过于倾斜,减少由于水位大幅度变化而对周边生物造成的影响;在田间路面仍然采用土料为主,辅以石料铺面;如果田间过多的混凝土道路,则不利于生态植被的呼吸,也会改变大自然的温度;再次,尽量不改变河道,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针对土地整理规划进行可行性、可操作性评价,包括对水文资源、植被资源、土壤环境等可能产生影响的要素,都要在正式实施之前提出优化措施,否则规划方案不能通过。

(三)促进农田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

针对以往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落实土地整理措施,促进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的有机结合,能够降低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保障耕地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其一,在河沟、道路两旁种植花草,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调节农田的温度;其二,在田坎周边种植草皮或灌木,杜绝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在土地整理方案规划中,应保留原有的河滩、湿地,原本较大的沟道,也要尽量不破坏其断面形状,确保具有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留、优化及保护措施,形成了“人工-自然复合型生态系统”。其三,若原有土壤的质量较差,还要在保护耕作层的基础上改良土壤,不同地形、不同的耕作田块等,所选用的施工平整方案也有所区别,妥善选择剥离与回填表土的方法,坚持做到“熟土在上、生土在下”,增强农田的生产作业能力;其四,新增加的土地应积极改良土壤,采取化学与物理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升耕地质量。

(四)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保护与管理

强化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保护与管理,是实现土地整理目标,促进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其一,科学的施肥制度。结合区域气候特征、不同农作物的生理需要等,确定科学的施肥量,按照营养元素比例和施肥时间严格执行;选择毒性小、残留少、效率高的农药,将土地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尝试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实施节水灌溉措施,既能减少土面水分蒸发,也能避免由于漫灌而产生的肥料流失问题。其二,工程节水措施。一方面保证修筑渠道的质量,减少渠道渗漏问题,另一方面将内渠与外渠相互打通,既保证正常的灌溉要求,也能保证洪水的顺利排泄。其三,技术手段优化。个别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采取“旱育秧”的方法,大力推广间隙灌溉方法,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引入抗旱抗病的新品种,推广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落实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种植制度。

(五)遵循观景生态学设计要求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首先,注重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保留农村地区的本土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的设计;其次,将土地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块土地视为一个景观单元,从整体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应树立长远的目光,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纳入生态景观理念,融合生态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保障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平衡;最后,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尽量不改变原有的生态地貌,利用乡土植被资源,模仿自然原型,进行优化设计,如利用田间地头、沟渠两边的土地等,都能建造生态景观,结合乡土特色种植树木,起到美化与绿化作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三、结束语

由上可见,土地整理必然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中涉及到较多的生物工程,如综合整治水渠、田地、树林、道路等,在这一过程中也影响到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植被、大气、微生物等,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都客观存在,应权衡利弊。针对这一问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区域内生态特征,评估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前采取预防和处理手段,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或完全消除,实现土地优化与环境优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02).

[2]夏宏,朱先亮,陈璐.浅析当前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2012(07).

[3]朱钰.浅析评价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

[4]吴月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模式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5]封亮.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作者单位:李强,辽宁省义县国土资源局;王梦易,辽宁省锦州市国土资源规划院)

猜你喜欢

土地整理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