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主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05-30

农家书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背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编者:“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喜人成绩背后,也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有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对于大众农产品进行去库存,调整粮食供给;另一方面,除了保障农产品数量充足,中央目标是通过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体包括降低成本来提高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在质量安全上满足消费者需要。

目前我国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生产成本高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长此以往,将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租金高,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加快流转,租金成本上升速度快;二是人力成本高,未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三是物化投入高,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要想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在土地制度上,引导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农民以入股形式参与分红,调低人们对流转土地租金上升的预期;其次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以机械替代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第三是提升农田施肥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

蒋和平(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农业生产将从以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农业要强,短板必须补齐。农业的短板问题同样凸显在供给上: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也表现为产能过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农产品以中低端数量居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加快结构调整,以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下一步中国农业生产是将以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更加注重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农民为了收益而进一步追求产量、牺牲质量的话,结果自然是“谷贱伤农”。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对“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分而治之

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

目前粮食供给形势,可以总结为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粮食品种多的还是多,没有的还是没有。比如,玉米结构性过剩,大豆结构性短缺,小麦强筋麦和弱筋麦国内生产不出来,中筋麦又多了,南方籼稻多了,但还在增产。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两个天花板”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把“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