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注,让体育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更有效
2015-05-30徐海琴
徐海琴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个关注。
一、关注教材特性,提高设计能力
体育实践部分的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教材无法替代的特性,即以大肌肉群运动为主要内容,并在各项运动中获得运动乐趣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如篮球和足球的乐趣是在激烈的直接对抗中,运用自己技术和队友之间的配合,将球攻入对方的篮(门)中;隔网类运动在于双方队员在各自的场地中进行巧妙的配合,通过多次网上地往返和争夺后,让对方无法将球击回而取胜;体操运动则是在于控制自己的身体达到一种难以完成的非正常体位,并体会难得“错位”感觉,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特性,才能挖掘其潜在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加工,即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样才能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材成为学生欢迎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二、关注辅助练习,提高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动作技能掌握效率,教师经常会对新授技能进行拆分或将一些动作姿势、用力方法、运动轨迹等有共同点的动作作为辅助练习,从而降低动作难度,强化肌肉感觉与神经敏感度,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清晰、稳定的动作运动表现和运动图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在心理上让学生形成学习定势,逐步突破知识细节难点,从而有效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如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中,根据其动作结构与技能形成规律,将辅助练习设计为:左脚蹬地起跳练习→左蹬右跨练习→跨蹬动作组合练习→右脚跨步接球动作→接固定球的完整动作练习→运一次球接完整动作练习→跑动中做完整动作练习→上篮。通过这套完整的动作练习,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注巧妙提问,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设计的提问语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想。如,对水平一、二学段的学生,用“能不能、想不想、好不好、可以吗”等商量的语气进行提问,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能学到知识,要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就摘得到桃子”的感觉,点燃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愉悦的情感投入学习。
四、关注生成资源,提高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主体性参与,经常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由于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存在差异,其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情感方式表达中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这往往是教师课前预料不到的“生成点”。若教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善加利用,会产生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如原地正面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练习中,学生不按要求进行练习,将实心球当成保龄球抛。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与其“死堵”不如“换位思考”,另辟蹊径,及时运用教学机智,鼓励其他同学也尝试实心球的其他玩法。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从胯下抛、有的后抛、有的夹球跳……
五、关注场地器材,提高调动能力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有些教师由于课前对场地器材的布置与运用失当,造成了很多被动或者事故。如何做到场地器材简洁高效呢?一是一物多用,如在实心球教学中,可以用纸球代替实心球,一开始用玩纸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用纸球进行专项准备活动,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单、双手抛、传、掷、投等不同形式,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方位玩纸球。通过对上肢的练习与亲身实践,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是比较理想的投掷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练正面双手抛实心球的技术,在巩固和放松环节中还是围绕纸球展开。一物多用,纸球始终贯穿全课,消除了学生对实心球的恐惧感,增强了运动乐趣。二是就地取材,在实心球教学中,可以用多种废弃物达成教学目标。如将大街上的广告布剪成小块,将实心球包裹起来,既美观又“软化”了实心球,在投掷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实心球运动形成的漂亮“彩虹”轨迹。也可以用淘汰的旧篮球,一球均分成三块,让学生头顶“篮球帽”比一比谁跳得高,引导学生巧练掷球时腿部蹬力;让学生把篮球卷成橄榄球双手向空上抛,喜称“放爆竹”,引导学生巧练上肢发力;让学生把篮球皮用力向地下摔,喜称“放大炮”,比一比谁的声音响,引导学生巧练快速挥臂。器材就地取材,教学方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吸引了学生,还提高了学练的实效性。三是功能醒目,为了确保学生有序活动、队伍调动自如,教师课前应该在场地布置上花费较多的心思和精力。场地布置醒目,投掷区、合作区、评分区、男女区分、小组区分等功能区划分明确,甚至连学生的站位都非常明确。这样无形之中为教师较好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奠定了基础。
体育教师只有做到以上“五”个关注,切实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才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