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回归儿童世界
2015-05-30王莉
王莉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但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一写作文就发愁,应付任务瞎编抄”的现象,使教师彻底摆脱教“文”色变的困境呢?笔者认为首要工作是必须重视习作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爱习作;其次是建立开放式素材库——学“找米”、当“巧妇”;最后就是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充分激励,学会赏识。
“彩虹喜欢下雨”“冬叔叔带冰走亲戚了”……这样想象力十足、富有张力的句子让笔者感到一丝惊喜。在惊喜之余,笔者认真回顾近几年自身和学校老师的教改历程,并归纳成以下“三步”,以作改革小学习作教学的引玉之砖。
一、重视习作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爱习作
1.转变观念、降低难度
要想让学生写起作文来爱不释手、欲罢不能,首先得真正把门槛放低了。我认为小学生习作只要做到语句通顺,把事情交代清楚,能做到“我手写我口”,就已经过了习作的第一关。
2.换位思考、关爱学生
童言无忌,由于特定的年龄关系,学生的想法、做法难免会与习作教学的要求和进程有出入。这时教师应冷静思考,换位看待问题。如果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一定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此,师生共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就非常容易。
3.自主拟题、放飞个性
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姿百态,统一命题,多少都会扼杀和扭曲学生的写作天性和个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语言的发展,为了学生在习作中能标新立异,我尝试了多种命题方法。如命几个题让学生选择,或半命题,或让学生自主命题。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命题的兴趣,我不仅让他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还经常与他们一起分析、评价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到的好题目,这一个过程下来学生在无形中已对命题产生了兴趣。
4.注重实践、诱导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好心”的课前指导一结束,学生已失去习作的兴趣。而我们应该根据习作特点、学生实际,大胆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带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努力通过师生正常的情感互动,使他们情绪高涨、智力振奋。
二、建立开放式素材库 ——学“找米”、当“巧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饭,有米是先决条件,习作亦然。要想带领学生走出习作无话可写的死胡同,搜集好素材是先决条件。
1.拍好“生活小镜头”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可学生却身在宝山不识宝,这并不是他们没有观察,而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我指导学生做个“小小摄影家”,把生活中的经验都“拍摄”下,当做以后作文的好素材。
2.备好“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于是我让学生将阅读摘录的内容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其他几大类,把人物分成若干小类,比如将人物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等。同时,我还教学生做文摘卡索引,一旦需要,打开索引历历在目,避免了大海捞针。
三、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充分激励,学会赏识
我们要通过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克服学生习作的“高原现象”,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提升。
1.多一些宽容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成年人不在同一层次上。儿童的想法有时也许幼稚可笑,但这不正是“童言无忌”吗?倘若教师居高临下,用成人的眼光和语言习惯去看儿童的作文,其结果必然是“这儿不通顺”“那儿不具体”。这种批改,实质是挑剔,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拉大了学生与成功之间的距离。
2.竭力捕捉闪光点
叶圣陶曾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学生对于自己获得成功的事情很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也要给予学生一点精神支持,尤其是要捕捉后进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3.给予真诚的鼓励
赏识鼓励,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作用巨大,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在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
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想必须淡化各种清规戒律,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视习作为洪水猛兽转变为尽情展现多彩童心世界的芳草地;变写作文时的压力为摩拳擦掌动力。让他们渐渐觉得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多容忍一点真实的稚嫩,少一点虚假的成熟,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儿童世界里展现真我,写“放胆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