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迁移策略
2015-05-30韩菲
韩菲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界就号召教师“为迁移而教”,迁移能力也逐渐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新元素之一。对于初中语文而言,文言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只有有效的知识迁移策略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为此,本文在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就初中文言文知识迁移策略做一简单的探究。
伴随着“为迁移而教”口号的提出,心理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纵深层次的研究。
迁移的经典理论有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类化说、学习定势说、关系转化说等。迁移的类型有不同类型的迁移,包括: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等。
迁移除了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外,在语用领域也出现了“语言迁移”。新课标提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这说明新课改强调和要求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迁移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就教学内容而言,重点偏失
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人文性才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属性。但是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似乎看不到文言文的人文价值。虽然在常态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该是字词教学,但是过分强调字词教学,便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每一篇文言文的讲授,似乎都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把一篇优美的文言文拆得七零八落。笔者认为字词教学只能作为基础处于较低的层面,不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内涵价值的把握,即所谓美感的体会。
2.就教学形式而言,机械且死板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占很大部分,教师按照教参给学生翻译文本之后,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的后果,从短期来看,似乎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提高,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新课改以后,倡导“把课堂交给学生”,很多学校也确实进行了实践,但是效果依然不佳。所谓学生的自学只是他们依据相关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死记硬背,依然教条且死板。
二、文言文知识迁移策略概述
1.文言文知识内部迁移
对于文言文知识内部迁移而言,首先,要促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即相关的字词、句式等。“贾德提出的概括化理论,他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学习者是否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根据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因此,只有掌握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独立解读不同于教材上的文本,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其次,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这一层面之上,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就句式分析而言,很多时候教师只会一味地强调省略、倒装、使动、意动等用法,学生机械式地记忆,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因此也不能体会作者的用意。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全石以为底”,针对这一句,大部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倒装现象,应该是“以全石为底”。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写不做拓展,实际上之所以用“全石以为底”,是强调“全石”。在水底是一块完整光滑的石头,这不能不说是作者想要突出强调自然界的奇特。这样讲才能更清楚更透彻,学生也才能理解。最后,“知识迁移,是由知识量的积累到知识生成的质变过程。”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当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会自发地进行迁移。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字词的含义不断发生流变,由本义引申出很多含义。教师在讲述这样的字词时,不应该仅仅讲授文本中特定的含义,可以试着对这样的字词进行动态的整合和不失时机的补充,促使学生主动积累。
2.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迁移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使用的是同一套语言文字系统。据相关学者统计,“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有2616字是与文言文共用的,共同比例约为75%,现代汉语最常用字1000字有830字是共用的,比例为83%。”这在极大程度上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迁移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及一些研究者在不断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如句子结构、词义、词性的不同,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人为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神秘感和难度,却忽略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固有的联系。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难免会有很多变化。然而相对于语音、字形的巨大演变,词义的变化程度最低。因此文言文的字词完全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来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使二者互相迁移。因此在理解文言文字词时,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结合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积累,去推测文言文的意思。由于很多字词都由单音节演变为双音节,因此对于文言文一些陌生的字,可以试着联想现代汉语组词来理解。
但是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迁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负迁移现象的发生。这里所谓的负迁移是指以今律古。所谓以今律古是指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词义扩大或者缩小,有些词义甚至转移或者消失,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变化等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这类字词,要避免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古文,产生不必要的笑话。
3.文言文与生活知识的迁移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具有极高价值的经典名篇,诠释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建构功能。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子翻译的层面上,必须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美和感悟美。“学生只有觉察到学习情境中与生活情境的相似性,才有可能将学过的内容迁移到生活情境之中。”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这同样适用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精妙。因此,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之上,要进行发散,联系生活。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要深入文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领会文本所赋予的意境,然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作为辅助手段加深。以初中课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于前一句,学生能够看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但是本体是什么,学生一时难以判断出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学生可以初步认定为将月光比做积水。但这样的景致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些学生是难以感受出来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就所描绘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借用海子《月光》中的节选“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情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澄澈与安静。后一句“闲人”二字本身不难理解,但是要想把握“闲人”的真正意味,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还是要首先回到文本中分析“闲人”的所指,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观察到这样的景致谓之闲。然后教师可以联系苏轼坎坷的一生,多次被贬的经历去说明“闲”的深层次内涵。在此想要强调的是,文言文与生活的迁移,一定不能脱离文本而直接借用辅助材料。
布鲁纳曾经提出“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由此可见,知识迁移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积累这样的手段来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内部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发挥自由联想来完成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迁移;通过引导学生首先深入理解文本创设的情境,在此基础之上辅以背景知识、课外资料来使学生将文言文赋予的智慧巧妙地迁移到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希霞.知识迁移巧应用 就把新桃换旧符——知识迁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1).
[2]陈 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