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大班美工活动区与科学活动区有效整合的初体验

2015-05-30王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纸船折纸纸张

王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37-02

【案例摘要】

美工活动区,是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黄琼教授指出美工区于一种学习性的区角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其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启发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积极参与美工區游戏活动,促成幼儿游戏兴趣、美工材料、游戏方式以及能力发展目标之间的有效互动,成为我们教师思考、实践的命题。

【案例背景】

时间:周五上午8:15——9:15级组半日常规调研活动。

地点:某大班美工活动区。

观察内容:美工区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以及组织内容的情况。

进入班级区域游戏现场后我们先纵观班级整个美工活动区的设置,主要涉及油泥创意、绘画春天、手工折纸和创意拼贴画四项游戏。而这四项游戏活动的参与人数不尽相同,创意拼贴画无人、油泥创意1男生、绘画春天3女生、而手工折纸4男生,2女生共计6人。加之临近工折纸区域的桌面上有一盆水,将我们大家的目光聚集在手工折纸区域。

手工折纸区域设置在教室门口的左侧,靠着墙面的长桌子一张,而墙面上张贴青蛙、郁金香以及纸船的步骤图,临近区域长桌的后侧有一个小方桌,方桌上放有一盆半满的水。而在折纸长桌上摆放有杂志撕下的油面纸,S老师站在4名孩子的中间正用手势、语言“引导”幼儿游戏,2名幼儿将自己折好的纸船……

【案例情景】

片段1:“自主”VS“替代”

幼儿A跪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趴在桌面上,眼睛一边看着手中的纸船,一边对照墙面上的步骤图进行折纸船,手上的动作一直没有停下。当完成纸张第一步边对边对折(边对边没有对齐)、第二步对照中间线折起两个三角形后,她手中动作停了下来,眼睛盯着墙面上的步骤图停留30秒左右,右手挠了挠后脑勺后又重新开始摆弄起纸船的折叠。这时候Y老师走过去,她在幼儿A的右侧蹲下来,左手大着幼儿A的右胳膊,同时右手指着折纸船停下的步骤图示,说着:“看,这里要这样往里面折。”一边说着Y老师一边将幼儿A手中的纸船折叠到下一步骤……

片段2:“学习”VS“教授”

折好小船的幼儿B与幼儿C在小方桌水盆旁站着,水盆里放着他们折叠好的小船。幼儿B拿着自己带来的迷你小电筒放在自己的小船上,对幼儿C说:“看”, 幼儿C看了一眼,一把拿过迷你小电筒在自己手里把玩了一小会儿,又一下子放在自己的小船里。这时幼儿B轻轻地从幼儿C的小船里拿出自己的迷你小电筒,然后对幼儿C说:“轻一点,不然你的会沉掉的。”一盘的W老师拿来几块积木、乒乓球等材料,说了一句:“比比谁的船能装得多,又不沉下去。”“啊”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喊道,然后两人又轻轻地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放入自己的船中,快装满的时候幼儿C看了看自己的小船,然后换着乒乓球往船里放,边放边对幼儿B说:“乒乓球轻的,可以多放几个……”

片段3:“谈话”VS“说话”

交流分享环节,Z老师的话题是“今天你玩了什么?”

幼儿D走上讲台,面向全体幼儿说:“今天我玩了折纸船,我和伟伟把纸船放在水里,看谁的船先下去。”,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教师追问:“谁赢了?”老师的话音刚落伟伟就抢着说道我的赢了,而幼儿D则随即对老师说道:“不是,我的船早就放下去了,伟伟是后面才放下去的,不公平。”

老师回应道:“原来比赛要有时间的公平性,下午或者明天的游戏时间你们可以一起放下去,再比比。”幼儿D点点头……

【案例解读】

本案例中美工区聚焦的是幼儿进行手工折纸的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将折纸作品——纸船进行沉浮的科学实验游戏,在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游戏经验,提升能力发展。结合案例背景与情景的简单描述,我们尝试从空间环境、材料投放与内容构建上解读剖析美工(折纸)活动区与科学游戏的整合经验:

之于活动内容:

1.空间设置:

(1)空间位置的合理性。

材料区放在教室的拐角处,折纸区、科学区放置在教室门侧,幼儿进出来回的频率较高,容易影响幼儿科学探究的专注度。同时折纸区的材料基本在桌面上,设计的素材类(纸张)要求多。那么材料区材料相对分散与集合的原则,结合科学区用水、布等材料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尝试将材料纸张集合分类放在教室的中央部分,便于各个美工区自主取放,折纸区设置在教室靠近洗手间的墙角位置,又能满足科探区的客观需求。

此外相对“火爆”区域游戏,大小应保证每个幼儿有较为宽松的空间,桌子可以不贴着墙壁摆放,预设每桌四人的内化规则。

(2)环境提示的科学性。

该区域主要涉及的即为步骤图的设计与区域游戏结束后的整理。我们需要在显性环境中做好步骤提示图之于幼儿经验基础的认知理解,这里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手工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认知理解相关的图示含义。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版块中 “喜欢探究”的教育建议“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我们还需要在日常常规的建构过程中通过体验引导隐性环境因素之于幼儿整理习惯、方法的养成与习得。

2.材料投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版块中 “喜欢探究”目标的教育教育建议中还提出“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而结合案例背景中阐述的该区域只提供了一种油面纸进行折纸活动显然不能够满足幼儿探究的兴趣需要,我们需要根据纸张的吸水性、大小投放种类、大小不同的多种纸张,保证材料的丰富性。与此同时美工区的垃圾桶、科学区的干抹布、水盆的大小等等细节的思考,同样需要教师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做好材料的主人。

3.内容构建:

促成美工区与科学游戏的整合,内容构建的广度与深度需要教师基于大班幼儿发展特点与需要,结合不同领域发展的目标与教育建议科学适宜地创设。案例中纸船与沉浮实验的结合,教师对于沉浮实验的科学现象,在预设活动内容时需要关注广度,即纸张折叠出的纸张的种类、大小、材质。在深度探究上不同材质的纸张沉下去的时间,相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纸张沉下去的时间?不同材质纸张相同大小的船负重的情况,相同材质不同大小纸张的船负重的情况?乃至后期简单记录形式的引入都需要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不断逐步突破。

之于教师组织:

1.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在美工区与科学区整合的过程中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纸张,折纸内容,能够激发幼儿不断探究、体验的兴趣。而且对于整合中纸船探索沉浮实验的过程,幼儿自主自发的探究活动,如纸船负重、纸船浸水的活动,同样是幼儿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经历。我们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尝试运用于新的游戏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探究思维

大班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美工活动区中,幼儿在折纸船的过程中,当幼儿未明确表现出需要教师的帮助,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行为是否“替代”、“影响”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思维过程,提醒自己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3.探究能力

《指南》提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在美工區与科学区整合的过程中,前期幼儿对于提示图的观察方法、读图的能力需要在铺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观察品质。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折的精细度、折纸船步骤的把握同样是探究操作能力的锻炼途径。最后在沉浮、负重、吸水等诸多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分析原因,积累个人感官的操作经验,并通过日积月累的操作体验提升个人探究能力。

4.科学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那么经历幼儿自主探究体验,教师支持合作后,我们需要结合幼儿操作思维的过程、探究发现的精彩以及集中体现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如了解沉浮与纸质吸水性的关系,知晓纸船大小、纸质厚薄、软硬与负重的关系等等。

幼儿具备无限的艺术创造能力和专注的探索发现能力,教师要做的是,提供能诱发幼儿兴趣、经验和表达表现的材料,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给予适当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尊重幼儿自发自主的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让幼儿在相对自由、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体验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习得经验,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黄琼,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3]席凤珍,运用评价有效地指导幼儿美工区域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2年10月

[4]许慧芬,材料投放与幼儿自主学习——小班美工区域活动案例评析[J],学前课程,2007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猜你喜欢

纸船折纸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纸船
撕纸张
纸船
折纸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
折纸
折纸
千纸鹤折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