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自杀倾向事件的A型性格分析
2015-05-30张孟镇蔡旻颖童志勋
张孟镇 蔡旻颖 童志勋
摘要:本案例当事人杨某因失恋问题导致自杀行为(未遂)。通过对其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了解与分析,认定该生符合A型性格的主要特征。本文力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剖析A型性格自杀倾向的生成机理与消解路径,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自杀 ;A型性格;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98-01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及心理危机发生过程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学生杨某,浙江省属某高校女生,独生,浙江省外人,性格开朗,无家族精神病史。父亲开办公司,母亲为国内知名医生。该生多才多艺,进入大学后,加入学校舞蹈协会。大一下学期在协会活动中结识了张某,后两人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一年后因性格不合,张某提出分手。分手后,两人仍存在着矛盾与纠纷,后杨某发现张某与校舞蹈协会中的另一队员胡某经常举止亲密。由此,杨某与张某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危机发生回顾
杨某与张某分手后,多次到张某所在公寓楼下大声吵闹,辅导员也曾多次进行劝解。但是,当杨某得知张某与胡某近期举止亲密,后再次去张某楼下与其发生激烈争吵。辅导员晚上接到杨某寝室同学的电话,获悉杨某在其个人空间中发表一封遗书,声称要离开这个世界。辅导员一方面安排班委以及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杨某;另一方面向学院汇报此情况,并与杨某的家长取得联系。后通过学校保卫处跟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查到杨某入住在市区的一家宾馆,赶至现场将其劝下。
二、心理危机的性格因素分析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由遗传、后天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作用而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心理学家综合考虑人的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内外倾向性,把性格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
(一)A型性格
A 型性格是美国著名心脏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具有A 型性格的人其个性呈现出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及持完美主义观点等特点。具体特征如下:①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心理负担沉重;②苛求自己,目标超出自己实际能力;③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对人有戒心;④把工作日程排的满满的,求胜心切;⑤终日忙忙碌碌,不知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
(二)当事人性格因素分析
经过事后了解:杨某在其儿时,因父母工作的原因,由姥姥姥爷抚养,姥姥姥爷对她很疼爱。六岁时回到父母身边读小学。父亲对其较严格,母亲则对其有点溺爱,从小未受过大的挫折。据杨某自述幼儿园期间,在儿童节节目汇演中,因为被另外一个小朋友挤掉,发生激烈冲突,后父母介入,涉事老师赔礼道歉。杨某小学、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由于文艺特长成为了学校舞蹈协会的文艺骨干。从杨某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杨某的性格基本上符合A型性格的特征。
个体错误的信念和认知倾向都是导向自杀的重要因素,杨某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由自杀意念导向的,但是根本的问题是性格上的偏差。自杀通常是作为个体尝试寻找的解决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逃避”的途径。从本案例当中可以看出,杨某自杀意愿并非那么强烈,其自杀未遂事件的背后更多反映出的是引起关注、表达愤怒,是一种A型性格的使然。如何修正此类性格的偏差,本文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入手,消解A型性格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生命教育视域中的思考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人生三问”,亦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要如何才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而对于A型性格的同学来讲,生活目标相对模糊、负担较重,个人主义倾向比较强,对于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探索远远不够。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生命意识。A型性格做事比较专一、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无限发展可能性。人为何而活,生命的意义便在于此,若生活过于单一,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往往被扼杀在起步阶段。
第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增强责任意识。A型性格争强好胜,不缺乏进取心的,但是如果对于自我不甚了解,自我评价过高,往往凭着一腔热血蛮干。因此,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碰撞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生命生涯规划,勇于自我探索,使生命展示出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大学生活中特别要处理好爱情与友情、学习、生活的关系。爱情是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不能苛求对方像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如果将爱情放在更大的生命场景当中,作为生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其摆放在恰当的位置,但同时要正视其流变性的特点。
第四,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完成。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对于A型性格的家庭教育来讲,应注重缓解学生的压力,鼓励其勇于自我探索,培养更多的兴趣,改善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合理的社会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课题项目: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新媒体视野中的三生教育”以及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论域中的生命教育”(项目编号:SZYB2014016)。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