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叶松球果花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5-05-30张丽茹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张丽茹

摘 要:落叶松球果花蝇属双翅目花蝇科球果花蝇属昆虫,主要寄生于落叶松属植物。该文从花蝇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以及落叶松球果花蝇在虫蛹、幼虫、成虫的生长特点介绍了花蝇的发生规律,并根据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落叶松球果花蝇;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96-02

落叶松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现已经成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自成立以来,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培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覆盖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森林组成主要以落叶松、油松等树种为主,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木材资源。落叶松球果花蝇属双翅目花蝇科球果花蝇属昆虫,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主要寄生于落叶松属植物上,危害落叶松的球果,严重者甚至导致落叶松种子颗粒无收。为了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有效的防治,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自2000年以来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以期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1 形态特征

落叶松球果花蝇的卵为乳白色的长椭圆形,直径约0.3~0.5mm、长1~1.6mm,一端略粗,中间稍有弯曲,表面具有六角形网状纹路。幼虫长约6~9mm,不透明且具有淡黄色的圆锥形;头部尖锐并有一对黑色口钩;腹部末端成截形,且截面上具有乳头状凸起7对,幼虫成熟后下树并在地表身体缩小化蛹。蛹为长3.0~5.5mm的长椭圆形,红褐色,口钩凹陷,前气门、腹末气门和突起依然可见。成虫长约4~5mm,其形状与家蝇相似,但是比家蝇瘦小,被粗刚毛,体为黑色,复眼为暗红色,雌性两复眼明显分开,雄性两复眼较为靠近;头部触角分为3节,其中第三节触角为第二节1.5倍,且触角忙光滑;成虫背部和腹部呈塌扁状,雌虫腹部背面可见5节,雄虫腹部背面可见6节;翅为淡褐色,足为黑色。

2 生物学特征

落叶松球果花蝇一般为1a或2a1代,成虫以蛹的形式在地被物或者表土层中越冬,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进行羽化,羽化时间一般为18~25d。成虫一般是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活动,并以水滴、树液和蚜虫分泌物等为食,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补充后成虫开始交尾产卵。落叶松球果花蝇的产卵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为散产卵,雌性成虫利用产卵器将卵产在球果鳞片间,并将卵紧贴在2粒种胚上方的鳞片上。每个球果上一般产1~2粒卵,如果当年落叶松球果花蝇危害严重,每个球果上虫卵可达5~6粒,严重者高达10粒。落叶松球果花蝇虫卵经过7d的孵化为幼虫,并以落叶松果细嫩的种胚喂食,随着球果不断生长,幼虫开始钻进种子内以种仁为食。幼虫取食钻蛀的隧道一般为茶褐色,并排出黄褐色粉末状的粪便。在球果受害初期,球果无明显外观特征,但是到后期球果发育明显受阻,与正常球果相比,其不仅体积小,且呈枯黄色。一般在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身躯开始缩短,并逐渐转为淡黄色,遇雨水则随水滑入地面并钻入落叶层中,并经过2~3d时间的化蛹,但是虫蛹大多数在树冠投影范围内。

3 发生规律和特点

3.1 虫蛹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落叶松球果花蝇的虫蛹一般在每年的5月上旬开始进行羽化并达到羽化盛期,至5月中下旬结束。虫蛹羽化为成虫一般在每天上午的7:00~9:00最多,虫蛹羽化时多是在蛹壳的2~3节呈环状裂开,随后成虫开始爬出蛹壳,并在枯枝叶的间隙进行静复,刚羽化出来的成虫为灰白色,翅不展开,并在羽化后30min开始爬行,且体色逐渐变黑,羽化4~5h后可以正常飞行。羽化后的成虫在每天的清晨、傍晚以及晚上等低温时会躲在枯枝落叶中,等到太阳出来天气逐渐变暖后,成虫会在地表面上的杂草上进行活动,等到上午10:00以后,这时的温度较高,成虫的活动范围逐渐由底层转移到树冠,等到中午时,温度达到最高,这也是落叶松球果花蝇成虫最活跃的时候,等到下午4:00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成虫的活动范围由树冠逐渐转移到底层。在日平均温度超过10.5℃时,虫蛹开始羽化,且落叶松球果花蝇的最佳活动温度为15~23℃,花蝇一旦开始羽化,即便温度开始降低,仍然继续羽化。羽化完成的花蝇一般要进行2~3d的营养补充,待营养补充完成后即开始进行交尾。雌性花蝇的寿命一般为5~16d,雄性花蝇的寿命一般为4~14d,成虫的羽化率一般为51%,羽化后雌雄比例一般为1∶0.8。

3.2 成虫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花蝇成虫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并在6月上旬产卵结束。成虫产卵的时间一般从上午11:00开始,到下午15:00结束,并且在每天12:00~14:00温度最高时产卵最多。落叶松球果花蝇为卵单产,其在一个球果上产卵完后会飞到另一球果上继续产卵。一般一个球果上有1~2粒花蝇虫卵,如果当年花蝇虫害较为严重或者落叶松结果较少,一个球果上往往具有多个花蝇虫卵,但是这些虫卵不会产在同一个鳞片上,卵粒大小不等。在球果鳞片为完全展开时,花蝇产卵主要产在球果鳞片与苞片之间,上下直立,待球果鳞片完全展开后,花蝇卵往往直接产在鳞片上,产卵位置一般为2粒种子中间中上部。一个雌性花蝇可以产8~36粒虫卵,雌雄花蝇可进行2~3次的交尾,花蝇卵的孵化率高达90%。

3.3 幼虫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花蝇幼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并在6月上旬达到盛期,于6月中旬结束孵化。花蝇卵的孵化期的一般为5~7d,幼虫孵化后立即钻入鳞片基部,并以幼嫩种子为食。在苞鳞与鳞片之间孵化的幼虫会穿过鳞片进入种子中,并以种子为食。随着落叶松果实不断的生长,等到种皮开始硬化后,幼虫会在种皮上蛀一个小孔,然后钻入种子内啃食种仁,待种仁吃完后沿原洞钻出,并沿果轴螺旋向下或向上取食。自花蝇幼虫孵化开始算起,在最初的10d受害的球果无明显外部特征;在受害后期,因为幼虫环绕果轴进行取食,导致果轴周边输导组织受到伤害,进而影响果实的生长,可见受害果实明显小于正常果实,且颜色逐渐转为黄色。随着幼虫不断的生长,幼虫在6月中下旬开始下树化蛹,并且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化蛹达到盛期,7月中旬化蛹结束。老熟幼虫下树化蛹与当地降雨有着密切关系,幼虫老熟后一般不会再继续进食,如果天气较为干旱,老熟幼虫不会下树化蛹,而是继续留在球果内,待到降雨时,才会随着雨水下树落地,这是老熟幼虫身体会缩短并于落地2d后开始化蛹。老熟幼虫落地后其活动范围不大,只能一般在距离树干2m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将蛹置于落叶层下进行越冬,老熟幼苗化蛹率为88%,死亡率仅为12%。部分越冬蛹具有滞育性,即在化蛹后第2年不进行羽化,第3年进行羽化,越冬蛹的滞育率为22%。

4 防治技术

根据落叶松球果花蝇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规律,目前对此虫害有效防治的主要方法有物理防治、营林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4.1 物理防治 利用落叶松球果花蝇成虫的趋波、趋光以及对特殊色、味趋向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如利用花蝇成虫的趋光性,使用频震式杀虫灯对其进行诱杀,每盏灯可对2~5.4hm2的落叶松进行防治;也可以利用花蝇对糖醋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

4.2 营林防治 根据花蝇的生物学特性,花蝇虫蛹主要在落叶层进行越冬,所以在每年冬季来临清除母树林和种子园的杂草和枯枝落叶,破坏花蝇虫蛹的越冬环境,也可以结合中耕除草对土壤进行深翻,彻底破坏虫蛹的越冬环境,对花蝇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4.3 化学防治 研究表明,在花蝇孵化盛期前2~3d,采用干基注射40%氧乐果乳油原液可以杀死80%以上的花蝇。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落叶松树胸径的大小,在其上打上适量的孔,并注入适量的农药,一般胸径为6~10cm的落叶松打孔2~3个,并注入5~8mL的药液,胸径在10cm以上时,打孔4~5个,注入药液9~15mL,打孔时应该斜向下45°进行打孔,孔深以见到木质部为宜,孔径以0.8~1cm最佳,注药后及时用黄泥进行封堵。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球果花蝇的综合治理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0.

[2]迟德富,孙凡,乔润喜,等.落叶松球果花蝇的化学防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1):28-31.

[3]赵铁良,孙江华,严善春,等.落叶松球果花蝇种团生物学特性与危害特点的补充[J].中国森林病虫,2002,21(3):6-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