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见解
2015-05-30唐艳梅
唐艳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91-01
近二十年的农村小学教学生涯,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深有感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但当今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我们这地处偏远的壮族的农村小学的学生作文普遍缺乏兴趣,畏难情绪严重,写出来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单一,语病较多。每天面对这样的农村小学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
一、学校忽视学生作文训练
从课程设置看,低年级教材内容中虽有说话内容的安排,但学校没有单独设说话课,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说话课,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说话练习普遍重视不够,平时课堂教学中,又不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教材中一个单元结束后才安排了少量说话练习,教师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更不能很好的利用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使学生失去了很好的语言思维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从训练量看,小学阶段要从三年级才开始设作文课,每周只有两节课,这两节课节要完成“导、练、誊、评”四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失去低年级说话的基础,使得作文教学舉步维艰。
二、学生阅读面窄,得不到素材的积累
阅读可使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积累素材,丰富词汇,提高作文水平。但许多农村小学,到目前为止班级还无图书角,学校无图书室,即使有,图书数目也较少,品种也较单一,加之农村小学人员编制紧张,无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又影响了仅有的一部分图书的正常利用。另外,大部分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还人为地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仅靠一本语文书进行学习。阅读面极窄,阅读量甚少,以致语汇贫乏,下笔自然觉得无话可说,困难重重。
三、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体会。学生不懂观察生活,又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学生作文只能围绕着《优秀作文选》照样画瓢,选材立意,结构安排,举词造句都“严格模仿。”学生作文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四、小学生的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各个年级“各自为政”。首先,由于农村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使中高年级的“写”成了空中楼阁,导致训练上的不衔接,缺乏系统性。例如,三、四、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进行写景的作文:三、四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顺序写;五年级要求写景按顺序写出特点和人物的活动;六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同一写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级,要求是绝对不同的。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同一内容的作文,却不能体现出“循序渐进”,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随意、盲目的无顺序状态。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低年级抓起,使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作文方面的训练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小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而且特别强调“这方面的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开始培养”。所以本人认为应该打破从三年级开始作文的惯例,必须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低年级的说话练习。首先,学校要在课程表上安排说话课,每周至少两节。其次,将说话练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再次,多渠道进行说话训练,在指导说话训练时,要选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不能过高。
2、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记日记,不但可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引导学生积极感知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当天发生的一件完整而有意义的事情;叙说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恩恩怨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心中怎样想,笔下便怎样写,要写真情实感。教师对其流露出的不正确想法,要疏通引导,既教作文,又教做人,从而实现“无话可说”到“左右逢源”的飞跃。
3、充分利用教科文中的“范文”
充分发挥范文的引路作用,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又是怎样揭示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写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取成功的体验。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习作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谋篇布局、小至字词句逗,并给充分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小文学社”,将各年级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吸收入社,进行系统指导,以他们的典型进行宣传推广,不断扩大规模,达到以点带面。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说话、作文大赛,并鼓励学生向有关报社投稿,从而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