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文化内蕴与价值流向
2015-05-30李茜妹
李茜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语言系统和社会团体意识正逐渐被传媒文化影响和改变。传媒文化在修正人们思想意识改变的同时,也推动了数字化形成和消费文化的出现,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然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传媒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运行都应该和主流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沿着核心价值观的轨道前行不能偏离。
关键词:传媒文化 内蕴 价值流向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它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是连接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的纽带,担负着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社会责任,传媒的特殊属性促使它成为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它的功能越强大。
一、传媒文化的内蕴
文化,泛指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创造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而对传媒文化来说,无论其意义多么泛化,都应该和意义、价值紧密相关联。《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斯图亚特·霍尔)一文中对传媒做了这样的解释:构建“社会影像和社会知识”是传媒首要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传媒所构建的这种知识和影像来更好的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回味我们所经历过的生活,从而主流价值观念更加坚定、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最新生活产品通过媒体广告被人们所了解,公众人物通过媒体和人们建立某种情感联系,最新新闻资讯通过媒体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已知天下事”。
大众媒体除了给人们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知识信息,也刻写了人们的外部形象、集体意识,因此不能把媒体简单的归结为社会化工具,它遵循文化自身生产逻辑,对文化的风格类型起到决定性作用,具有不可小觑的自主化力量。尼尔·波兹曼认为,表达思想的方式会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他说:虽然文化产自语言,但每一种传播媒介都会为文化从绘画到文字、从文字到(电视、电脑网络)媒体进行再创造;每一种传播媒介也都会像语言媒介一样重新定位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创造出专属的话语表达符号。这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表达的观点,需要修正的是,这种表达方式混淆了信息和隐喻的概念,信息是关于社会具体、明确的说明;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包括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种功能,用一种隐秘的暗示来定义这个世界。无论我们通过哪种方式(语言、文字或者电视媒体)来感受、了解这个世界,这种媒介关系都在为我们即将了解的世界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
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他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了传媒与语言、文化之间紧密连接的关系,他认为无意识的话语结构和价值系统根本来源于传媒的话语实践。人们所建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体系和价值体系正在被传媒修正和改变。
大众传媒广泛深入的渗透到当代生活和意义生产之中,公众倾向于接受媒体还原塑造出来的外部现实世界,在评价客观事件时倾向于接受媒体的话语逻辑和思想倾向,因此当代文学等同于传媒文化,传媒文化越来越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文化用电视屏幕的变换营造出新维度,打开世界潜在的多元化。
媒介传播的交叉路径,把精神产品和消费观念置于一个多维度覆盖的复杂网络之中,主流意识形态和市场竞争规则等多方利益陷入一场信息化的博弈之中。
二、传媒文化的价值流向
传媒文化是当今文化的核心,在历史上形成前所未有的复杂概况,只是这种变幻的复杂概况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共同完成,这两种形式带来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均有体现。在后现代时期,民众的自我观念、情感构成和社会价值观念都被打上传媒的印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转换越来越容易,距离被缩短。由传播媒介描述的现实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现实,而是人人都参与的心灵现实,信息社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使人们产生了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波德里亚说,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已被其复制品(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所替代,现实符号取代了现实本身。
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在传媒制造出来的自由幻觉中得到真正的确立,相反的,媒体带来的大量信息轰炸造成人们感情荒漠化、异化、缺失正确判断力,这样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例如,面对追求新奇和另类的潮流,发型设计师、时装设计师们看似在努力满足大众的多样性需求,实则却产生千篇一律的效果;报纸、杂志、書籍等传统媒介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很多出版业为了博取眼球,越来越偏向肉欲,忽略实质性的内容,导致书籍的含金量降低,部分作者作家们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很难耐心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各种不同形式、内容、运作方式的媒介看似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实则使人们陷入一味追求新奇之中,人心变得浮躁,价值观变得淡漠。
格拉斯·凯尔纳解释说,那些能够很好的体现当代社会传统价值观、为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供指导作用、并且用戏剧化的形式展现和解释社会冲突的传媒文化现象,才能称为媒体奇观,包括体育比赛、新闻事件、政治事件及突发事件等。当今时代,是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新闻已经被“小报化”。媒体文化把原本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分片段拼接起来,或者把某些特定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构建具有冲击力的媒体符号奇观。日常生活经过媒体改观以后“陌生化”,商业社会在“广告”和“工业设计”之后的艺术品化,复制、粘贴成为大规模生产的文化产业的特有属性,现代主义强调的创造个性以不能实现。媒介传播拥有体现个性化的作用,却并不一定拥有实现个性化的结果。
传统文化、商业性和消费观念的融合,生产出大批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商业利益的驱使,文化产品只有拥有更多的消费者,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它努力探索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转化为商品,促使社会商业化的高度发展。消费文化的行为,虽然主要受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影响,但也离不开传媒的作用:电视、电影的娱乐节目,时尚杂志,庸俗的小报杂志,无一例外的宣扬享乐主义价值观,大肆推崇享乐主义生活准则,扩张着人们的欲望,把人们的各种诉求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生活,也促使人们想要寻求空闲时间的放松。化妆品、时装广告便是利用人们内在想要变美的心理愿望,诱导人们进行商业消费活动。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认为,在媒体文化的新闻、娱乐、广告、宣传等全部特质中,媒体奇观是主导性的模式,人们过于沉溺在各种媒体奇观中,从而失去了对自我真实希冀的判断力。媒体奇观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对人们的心理形成一种辐射效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常态,支配着人们的心理结构。
三、传媒文化的未来
近些年,网络、手机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的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传播和人们沟通形式出现了新的整合趋势。在各种文化传播媒体迅速融合的平台上,语言性质、文化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