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5-05-30艞国江
艞国江
近些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导致以取食大豆根、茎、叶为主的害虫的虫口密度逐年加大;而且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害虫的越冬基数较大,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虫口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大豆的正常发育。要及时地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
1蛴螬
1.1发生特点
蛴螬头部呈赤褐色,有光泽,身体乳白色,多呈现向内卷曲状。2年繁殖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在5月中下旬出现,6月中旬是为害盛期。成虫(东北大黑金龟子)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光性,主要取食大豆叶片。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的根部,造成缺口,致使植株根系不能正常生长。
2防治技术
防治蛴螬用药,必须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下地。若等出苗后发现植株被害时用药液灌根,已无济于事。具体措施:一是用50%辛硫磷500g加20kg水,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200 kg大豆种子上面,边喷边翻动,然后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上,闷种4h,放在背阴通风处晾至8成干播种。二是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不要用生物种衣剂。三是用3%辛硫磷颗粒剂随种子一起下地。
2地老虎
2.1发生特点
地老虎为地下害虫。危害农作物的地老虎主要有白边地老虎和小地老虎,以小地老虎居多。小地老虎成虫为灰褐色蛾子,前翅狭小,有一黑色肾形斑;幼虫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幼虫在5月份开始为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将植株近地表根部咬断。在低洼地等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发生为害较重。
2.2防治技术
一是用鲜草做毒铒诱杀,用90%敌百虫配成200倍液,喷到切碎的鲜草或菜叶上拌均匀,在傍晚时,撒在垄沟或垄台上。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生面积较小的地块。二是做毒土。用75%辛硫磷配制300倍液,喷在细土上拌均匀,撒在垄台苗眼附近。三是喷雾。用75%辛硫磷配制1 000倍液,在傍晚时进行地面喷洒。
3草地螟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
3.1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8mm,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卵椭圆形,白色,卵面稍凸起,底部平。幼虫头黑色有白斑,前胸盾板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虫体黄绿或灰绿色。幼虫共有5龄,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入土作茧。茧长筒形,直立于土表下。蛹淡黄色。
3.2防治方法
当田间调查,大豆每100株有幼虫30~50头,旬平均气温20℃左右,大部分幼虫在3龄期,进行防治。用2.5%敌杀死乳油300~450mL/hm2,或37%杀虫先锋乳油280~350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mL/hm2,对水150~250kg/hm2喷雾。
4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轻者虫食率2%~5%,重者达7%~1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
4.1形态特征
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4.2防治方法
4.2.1农业防治。①远距离轮作。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在距前茬大豆田1k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③选用优良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无毛品种,可减轻虫害。
4.2.2化学防治。当田间成虫盛发期,连续3d累计100m双行蛾量达100头以上,或平均100荚卵量达20粒开始防治。①敌敌畏熏杀成虫。方法是将玉米瓤每1cm分断成1节,浸入敌敌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②防治幼虫。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
(作者单位:154024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平安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