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小学数学作业“后设计”模式探究
2015-05-30吉玉
吉玉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作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采用自主性小学作业的设计形式,由学生自主确定作业内容、自主设定难度和量度、自主选择作业形式、主导作业过程、参与作业评价,提高作业成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自主学习
应试教育催生了机械训练和被动接受,学生作业量多,他们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困囿于教师的权威,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师也无意之中控制着学生的行为,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做什么,作业的考查重结果轻个体发展,重数量轻质量,无疑造成作业这一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学生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提高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指明方向:作业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一、传统的数学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自主作业的意识淡薄. 学生被动接受的潜意识作祟,对家长和教师的过多依赖,导致其作业动机不足,个性受到抑制,学生不能主动挖掘作业资源,疲于应付“任务”. 其实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学生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学生对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作业心存期待,但由于他们缺乏方法指导,他们的猜想、分析、归纳能力尚显不足,不善于从作业中总结提炼解题思路和方法,导致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
3. 学生的自主作业空间狭窄. “千人一面”式的教育导致教师不问学情,对全班同学布置同一难度、同一要求、同一内容的作业,学生没有选择作业的权利,也极少参与作业评价. 统一的作业模式滋生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消极应付,阻滞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性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1. 育人性原则. 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置“育人”于不顾而片面追求“育分”,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 在教育崇尚本真、回归自然的今天,教学应是师生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也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提升.
2. 发展性原则.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否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具有初步监控自我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因而可以施以自主性教育.
3. 协调性原则. 统一、强制性的作业成为学生的学业负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自主性作业能让他们摆脱束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感受到作业的内在价值. 自主性作业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任其自流,要将自主与规则、宽松和谐与严格管理、指导与干预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作业自主.
4. 转变性原则. “后设计”模式不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颠覆,而是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简单的机械演算过程变为灵活发现、由静态变为动态,使作业设计由学生被动练习、教师掌握过多的状况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教师指导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自主性作业的具体要求
1. 学生自主确定作业内容. 作业不能困囿于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而应具有充满乐趣、富于变化的多元化形式,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是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是一个主动发现、富于创造的过程. 如学生在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割补的方法将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其他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让他们通过思考、猜测、操作、归纳等活动,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2. 学生自主设定难度、量度.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他们在数学上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统一的作业模式难以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作业方式,让接受能力快慢、作业速度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
3. 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形式. 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和成果呈现形式,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口头表达作业、动手操作作业、实践体验作业等. 如在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做一回设计师”的实践题,让学生回家测量、计算自己卧室的面积,遵循美观、节约的原则,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地砖. 学生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感官的体验、心理的愉悦,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学生主导作业过程. 新课程应摒弃枯燥记忆与机械模仿的作业形式,要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适时提出一些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师生交流、同伴讨论、与生活文本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参与作业评价. 教师要针对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的状况,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作业方式和作业习惯,总结自己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肯定优点,正视不足,在反思中促进自己的自主探索能力.
总之,在重复、机械的作业训练中,学生难以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生活中攫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