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之我见
2015-05-30马丽新
马丽新
特教老师,一个需要默默坚守、忘我付出的职业。这些老师每日与肢体残疾或智力残障的孩子朝夕相处,用手语、盲文等为这些“折翼天使”们打开一扇连通现实社会的窗。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由于长期从事这种枯燥、单一的工作环境,造成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一所学校的文化,决定一所学校的气质,也铸就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的发展力也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形成了教育即服务、教育即快乐的品牌,提升学校教师幸福指数,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个人价值、享受专业幸福的最佳途径
校本研究的魅力在于参与研究的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研组内部开展的实质性合作互动是校本研究的灵魂。我校校本研究的成果,就得益于抓住了教研组这个校本研究的重要阵地。我校一直坚持教研组长选举制,让教师们信得过、有能力又乐于为大家服务的骨干教师挑起校本研究的重担。学校表彰奖励的重点也是面向教研组、备课组,制订奖励措施时突出集体的作用,淡化对个人评价,从导向上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
“亮出自己最精彩的”是我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真实写照。围绕一个课例,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为别人做“麻雀”,又有机会成为别人的“镜子”。人人都是执教者和评教者,大家通过案例分析、反思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真诚地指出别人的成与败,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分享经验,理清思路,改进教学。全组成员交流互动、分享智慧,给每个人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同时,我们让参与研讨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再次审视、验证自己的思考,进而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教师们在此状态下,频頻产生灵感。好的教学方法、复习策略、破解难点的妙招等不断涌现。上了一节满意的课,回到办公室便急于同大家分享;上了不满意的课,大家也会帮助调整方案。组内的交流对话,随时都与课堂、学生、课程、效果有关,教师们更加关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即时教研变成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教研组变成了成就教师人生和练就行动智慧的精神家园。
二、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才能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职业幸福感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整体素质与开展职业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使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一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比例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文化课教师兼任或改任的,缺乏行业背景,缺乏实践经验,导致“专业课教师不专”。二是教师补充困难。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编制紧张、教师福利待遇普遍偏低,造成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安排困难。三是教师培训机制滞后,无法满足专业教师知识更新的需求,因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更新和提升。要从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是关注“特教理念的更新”。主要是对读书者自己而言。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比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意识就比较浓厚。所以,教师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用学习中获得的新的理念更新头脑,以适应新的需要。
二是关注“行为的更新”。行为的更新,包括:其一、用读书学习获得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其二、关注同事、名师、学者的教学行为,注意他们的课堂教学在怎么变,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差距,别人课堂教学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是关注“效果的更新”。在课堂中实施新的理念,一定要关注效果。这个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变化,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身心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力有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关注了读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变化作用,读书才有益处。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现实的话题。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由此,我们必须想到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能够寻求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长之路。
三、加强校内外培训,强化实践性学习,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
当前,特教教师有着强烈的学习意识,大家通过多种渠道充电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应针对教师的需要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介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间交流机会相对较少的现状,我们应主动与普教学校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广泛地参与到其中,让广大教师开阔眼界。定期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选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形成相应的培训机制。
1、建立培训的保障机制,营造和谐的培训氛围
学校成立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成员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列,是教育教学的“领头羊”。制定并落实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完善培训制度,促校本教研规范化。如: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随堂听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还注重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以释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2、深入课堂,进行实践探索
过去的实践证明我们要改变那些形式上的集中、报告式的培训,应当多进行个案分析和现场指导。而课堂是实施这一举措的主渠道,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的培训形式效果最好。要求备课做到课前精心预设,集体探讨;上课尝试同课异构;听课要求记录教学过程的梗概,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等;评课强调实事求是,而不是碍于情面只唱赞歌。共同围绕听课重点展开讨论,重在评价教学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的对策。通过多方探讨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实现群体效益。
四、构建新型的发展模式提升幸福校园建设
随着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不断减少,特校合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赖,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在当前,我们应着力构建新型的特校发展模式,创建多元化办学模式,既要保证基础义务教育又要办好学前康复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设置科学、实用的课程。随着我校教育主体的改变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以人文关怀为契机,不断完善安置学生方式,由原来单一的学校教学安置改变为三元化学生安置形式。即特教学校安置,随班就读指导,送教上门服务。三元化的学生安置形式,扩大办学规模与服务职能使更多的学生走进特教校园。同时,应创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学生就业,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