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05-30曾志洁
作者简介:曾志洁(1991-),女,汉,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求理清有关是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教和是否必要的问题,而且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进行深思。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同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62-02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了战略性的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策略之一,对于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①的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于社会主义核心观是否可教和是否必要,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可以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体树立强大的信心。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教客体来说,作为具体现实的个人,他们是区别于动物的。他们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状况正如亨廷顿所说,在社会层面上,尽管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使得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居于强烈的信心。但是在个人层面上,这种现代化却使得传统的纽带和现在的社会关系发生断裂,使得人们不得不从一些宗教团体中寻找自我认同。正是这种对社会的新的价值认同的需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可能。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施教主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个人都积累了相应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能为教育提供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可能。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外价值观‘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国内而言,当前的发展任务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当前的发展目标培养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国外严峻的价值观竞争形势而言,用‘百舸争流一点也不为过。正如江畅所说,“今天整个世界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和价值并存、分立、对峙,冲突的错综复杂的交织局面。”②在这种状态下,谁掌握了价值观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如以美国为首的‘普世价值观正以迅猛的态势借助互联网渗透入中国,试图控制中国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正是应对这种竞争态势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只包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十六个字。但要想使人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仅仅就这十六个字内涵的讲解是不够的。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含以下内容:认同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
(一) 认同感教育
认同感教育就是指使人民群众认可和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按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知、情、信、意、行的过程,认同感教育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群众真正认可和赞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才会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被误认为统治阶级为获取自身利益和巩固自身政权的手段,是一种高压的、被动的愚民教育。
有效的认同感教育不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载体、媒介载体、活动载体的能力,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有相应的耐心和一定的沟通艺术。并且,社会各界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认同感教育的深化;另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基础,指导着实践教育。
所谓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要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于活动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自觉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
(三)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环节,它对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就是一种方法论,它指导受教育者在现实的、具体的活动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教育的关键在于施教主体要擅于运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来进行教育,一方面消除受教育者的畏难心理,另外一方面为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认同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认同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实践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决定了基本途径和具体方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对施教主体进行有效地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联系实际和改革创新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根据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和价值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③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追求,善于发现受教育者中蕴藏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不断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二)坚持联系实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联系实际,就是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来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受教育者的性别而言,针对女性受教育者,更多的是采用活动载体或电视节目载体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男性受教者,则更多的是采用讲座或纸质媒介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受教育者的工作性质而言,针对学生群体受教育者,更多的是采取学校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非学生群体受教育者,则更多的是采取社会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受教育者的年龄而言,针对年龄大的受教育者,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针对年龄小的受教育者则更多的是采用活动式的体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联系实际,归根结底,就是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三)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改革创新,就是施教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能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并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创新,另外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和创新载体。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创新也必然源于实践。因此,施教主体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时一定要深入实践,从受教育者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否则,所创新出来的理论必将脱离人民群众、带有主观片面性。
理论创新固然重要,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载体创新更重要。载体创新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载体形式如报纸、新闻媒体、电视等进行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些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载体,如微信、微博等,另外还可以将传统载体形式与新的载体形式相结合进行创新,如各种手机APP。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的基本体现,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②江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07期
③《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旧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江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4]《党的十七大报告》,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