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哲学中的情感和意志
2015-05-30罗竞
作者简介:罗竞(1983.12-),男,汉,四川达州人,本科,讲师,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入手,剖析教育哲学上的原因,认为在情感、意志的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是症结所在。本文最后探讨了通过培养乐观的心态,对生命的直觉来拾遗补缺。
关键词:心理;情感;意志;直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81-0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1)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大体看出,大学生的问题并在于知识、道德,而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 这应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没有纳入到教学里面来。
二.中西教育哲学的不同
若从教育哲学上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的个性在理性、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其教育哲学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他开创了一条唯智主义的道路。重逻辑、重思辩、重理性是其长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能力、技能的系统训练。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则是以情感和意志的修养为其根本。如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言,“西方文化知识之部,当其盛时,掩盖一切,为哲学之中心问题,人生之部较为粗浅。中国文化,知识之部绝少注意,几可以说没有,然而人生之部,最盛且微妙,占中国哲学之全部。”[1]
冯友兰也有相同的论述:“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又说:“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2]
上述哲学家尽管论述方式不同,但都承认传统教育是求好之学,以日常生活为着力点,做人做事、人伦日用是其主要内容。传统教育的道德学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并不存在一个如柏拉图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在这样一个理念世界里面去寻求道德良知,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教育主体的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然而,大学教育在发挥大学传授知识功能的时候,很容易忽视掉传统社会里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修身、齐家、躬行、慎独等内容。教育家涂又光说:“近百年来,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的是,中国人文,尤其是人文精神,被中国人批判、糟蹋、凌辱、摧残、横扫,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这段话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儒家所提倡的“仁”的价值观。那么,孔子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几千年来的经学把它搞得很复杂,这里不对这些注解一一点评。在《论语》里面,很多地方把“君子”与“小人”对举,从中可以看出这“仁”与“不仁”的分别:一个是通身充满了真实情感,而理智少畅达的样子;一个是脸上嘴头露出了理智的慧桥伶俐,而情感不真实的样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和理智是相对的。一个人率性而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意志,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自由观。更确切地说,“仁”就是中国人的感情与意志。
三.情感、意志与生活
情感、意志不是抽象的,就是学生生活本身。所以下面的论述,不是从抽象人性出发去演绎一个理想的生活,或者完美人格,而是立足自己的观察、体验,发掘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立德树人首先要培养学生要有一个健全的心态,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长期以来,对快乐主义的生活存在一个偏见,把它和享乐主义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是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席勒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在游艺的时候方是一个纯粹完整的人。”石里克、席勒、尼采一致认为,“我们的生活如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为这样我们必将人类的纯粹感情埋没了。”[3]
快乐的感情从那里来?大自然中就蕴藏着勃勃生机。惠特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最喜欢的事情,似乎是:自个在户外散步逍遥,看看草、树、花,树间的光景,天空的富于变化的景象,听听鸟叫,蟋蟀叫,树蛙叫,以及一切几百种天然的声音。分明,这些东西给他一种比给平常人的多得许多的快乐。” [4]
通过对生活直觉的培养,激发坚韧的生命意志。叔本华说:“一个普通人总认为,那直接地、直观地认识了的东西,比抽象概念,比仅是想到的东西更要有价值些。他认为经验的认识胜于逻辑的认识。”[5]直觉是人们经验中的直接感知,它既是对外在事物的生动的认识,同时又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淳朴体验,因此,人们总能从对生活的直觉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以下小故事,相信对人生应有所启发。我曾经看过一位小孩子,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只幼蝶奋力挣脱蝶蛹的痛苦情景,而用剪刀剪破蝶蛹,藉以帮助那只幼蝶脱茧而出,然而,非常不幸的,这一桩爱心助蝶的善举,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这只幼蝶自从脱蛹之后,始终生活在跌跌撞撞之中,几天之后竟然夭折了。这个故事使我不仅想起了西谚:“自由不是免费的。”纵然可以借助外力取得暂时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只是死亡的前兆。
对生活的直观,让我们看到的是大千世界中生命的尊严,可爱又可敬。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洪谦著,《洪谦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詹姆士著,唐钺译,《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第二版。
[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