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音乐教育”
2015-05-30秦洪亮
秦洪亮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42-02
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应當把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与音乐审美教学相关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并要将它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环节中。
《音乐课程标准》与高中新课改一同诞生,它不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实施策略,设计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学习新“课标”,树立音乐教育新观念,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要求。
一、以人为本,审美教育
“以人为本”,在音乐教育中,就是强调:人,是音乐教育的主体,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往往只顾及知识、技能,而忽略了人,忽略人的心灵与情感,丢弃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于是,音乐与人相隔离,音乐和音乐从此没有了灵魂和情性。
罗丹说过:“艺术是情感”。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即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应该面对上述现实,正视和重视纷繁的社会流行音乐对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通过分析、比较,帮助他们逐步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自觉地识别、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避免某些低级下流音乐趣味的腐蚀。这不单纯是正常发挥兴趣的心理功能问题,而是审美教育的更高目标。在教学中,就要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能力为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好每一堂课,以内在的节奏动力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和谐平衡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人格;以音乐特有的空间感召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意识,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现实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普遍存在着良莠并存的现象:优秀与粗劣、高尚与低级、通俗与庸俗等品格的显现,是在所难免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对立的统一。
二、转变角色,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强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
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师生要共同合作;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融情于声、寓理于声,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亲身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合唱团、舞蹈社团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我们教师还可利用课堂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以音乐教室、校园媒体等为依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触音乐、走进音乐、发现自我。即使是在“音乐鉴赏”这样的教学模块,也应注意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不能停留于被动的聆听,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出反映:语言反映--对音乐进行描述、身体反映--运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心反映--内在音乐体验、歌唱反映—演唱音乐主题等,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树立人人都能听音乐、人人都会听音乐、人人都爱听音乐的良好信念。
四、弘扬民族文化,优化审美情趣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的民族音乐注重人与自然的谐调,追求艺术表达中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含蓄和委婉。它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痛苦和欢乐,也寄托着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和理想。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民族灵魂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应当把民族音乐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刚刚学习研究过的两个内容:《汉族民歌》、《少数民族音乐》即是如此。民族音乐是和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息息相关的,就好象一个人的种族、肤色一样,缺一不可。有鉴于此,加强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扩充民族音乐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和接触我国各时期、各类型的优秀民族音乐及其理论,陶冶情操,开拓音乐视野。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多听、多唱、多领会,深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可组织一些民族特色较浓的音乐会,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心灵,使民族音乐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心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高中音乐新课程有着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内容,而突显审美教育的本性,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走进音乐,让音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音乐提升学生的心灵,却是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用激情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里播种出更加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