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之我见

2015-05-30赵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品德活动

赵莹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这里合称为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社会生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是以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宗旨,使之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意识、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门课程就像是一盏航灯,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思品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用简单的说教达不到教育目的,相反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品德 社会 课堂 教学 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1-0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与传统的教学自然有所不同,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教材不是学生的读本,也不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参考。基于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重心用在活动的设计上。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如何引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提出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赖于一个个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拒。看一节课是否是成功的,是否是一节好课,首先要看这节老师是否准确、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 中,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是通过每个儿童不同的创造和想象力以及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位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我们一起来做画”、“找找班里的多彩小星星”、“搜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资料”四个活动。其中“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活动,让同学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的自画像,分小组领取自画像共同讨论再给同学们介绍,让大家猜这个人是谁。老师问:从刚才的自画像中,大家发现同学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感知我们的长相不一样 ,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了解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个有不同。“我们一起来做画的活动,老师出示画有一个圆的画纸,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这个圆画画,并途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互相交流,汇报自己做的画。同学们画的有小兔子、螃蟹、乌龟、小孩儿脸蛋、小雪人、向日葵、太阳等 ,接着老师问:“为什么同样是在圆上作画,同学们画得都不一样呢?即使有的同学画的是同一物品,可画出来的形状和涂的颜色也不是一样的,如:有的同学同样画太阳,但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眼”,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欢的颜色不一样”。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想像力,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又通过找一找班里的多采小星星活动,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特点、优点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又通过让同学们交流课前调查的大千世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哪些不一样,加深了学生的认知,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每个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活动与教学主题、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须的,是否有实效性。

2.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

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的联系。来自儿童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能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想法最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克服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生硬地创设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品德课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通过活动教学,使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比如讲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教师出示课件,妈妈的一天,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在妈妈的一天当中,你看到了妈妈都做了什么?除了画面这些,你们的妈妈还做了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说。

3.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开放性。

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要求在活动教学中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要开放。要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把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即使是课堂活动教学,表面上是在课堂内进行活动,实际上活动主题选择、材料收集、活动实践与调查、动手操作等都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最后,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式的。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可以随活动的展开实现转换,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朋友,这样不仅使教师形象丰满人性化,而且更宜于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提高活动的质量。如《男女生交往不烦恼》中教师设计了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们认识了各自的烦恼。

4.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一堂课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主動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的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体验。体验式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发现、观察、感知。一位老师在《走进残疾人》一课教学时,把聋哑学校学生上课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去感受体验,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还设计了模拟活动,用一只手穿衣服和蒙眼前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两次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对于那些学生理解有一定距离,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性知识,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

5.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不同的“战术”。

常见的课堂活动的形式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视频播放、课堂游戏、音乐欣赏、编口诀、小竞赛等,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战术。如小组讨论必须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必须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又如:课堂辩论,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时还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辩论中谩骂同学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猜你喜欢

社会品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