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第三学年的教学有效性探讨
2015-05-30吴雨龙
吴雨龙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第三学年的教学已部分或全部被顶岗实习所取代,而顶岗实习早已异化为事实上的“提前就业”,学生在第三学年基本上处于预就业状态,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已从学生的心理上被忽视,也导致第三学年的教学务虚大于务实。基于这些现象的思虑,本文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来夯实我国高职第三学年的教学,即第三学年在校内普遍性地增加14周以上的“全日制項目制作”教学环节,改革现行的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一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 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全日制项目制作;有效性
Discussion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3rd year in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U-yu-lo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Nowadays, teaching in the 3rd year in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partially or totally replaced by internship. In fact, internship has been converted to be “Employment in advance”. The students are essentially employed in advance in the 3rd year and ignore systematic learning and training. Accordingly, teaching in 3rd year seems to be virtual than real. Considering these phenomena, w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teaching factory mode” populated in Singapore can be learned to strengthen the 3rd years teaching in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more than 14 weeks full-time project execution inside the college is advised to be added in the 3rd year to innovate the only teaching mode currently employed, internship outside colleg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for cultivating the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3rd Year; Internship; Full-time Project Execution;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其中第一年侧重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学年侧重于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顶岗实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教学环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取“2+1”模式,即把第三学年全部安排为顶岗实习,部分院校实行“2.5+0.5”或“2.25+0.75”模式,即保证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其目的是加强工学结合、学岗对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早已异化为事实上的“提前就业”,高职学生在第三学年基本上处于预就业状态,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已从学生的心理上被忽视,第三学年的教学务虚大于务实,教学的有效性已无法保证。
笔者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曾走访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北、内蒙古等高职院校,发现这是高职院校在第三学年存在的共性问题。借着到新加坡学习的机会,笔者也重点关注了南阳理工学院有没有顶岗实习,又是如何完成第三学年的教学的?在不断地学习、咨询、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南洋理工大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企业和项目入校,产教融合,使之积累了强大的条件在校内构建“教学工厂”,实施“双轨制”的“全日制项目制作”的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的高度一体化,很自然很高效地完成了第三学年的教学,也达到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是彻底改变我国高职第三学年教学有效性的可资借鉴的有效模式。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基于“教学工厂”的“双轨制”教学运行模式剖析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在校内创设的以工业项目为教学载体,以满足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为目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一种教学环境,类似于我国高职院校倡导的“校中厂”。“教学工厂”之所以称之为“工厂”就是因为它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象企业生产产品一样按流程顺序批量化执行“教学单元”。“教学工厂”的教学内容来自企业项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这些项目和课题都与教学目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学工厂”营造了实际的企业环境,企业项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都是在教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来亲自完成的,教、学、做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与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高是可以预期的教学结果,这也正是我国高职院校一直追求的教改目标。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各系部都实行“双轨制”教学。学生在入学时每个系都将学生分成学科组合1和学科组合2,其中,学科组合1在第一学期的课程和学科组合2在第二学期的课程是一样的。一个学期结束,全部课程对调,以此类推,三年如此,使师资力量、学生动手机会瞬间扩充一倍乃至数倍,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高效率使用。
二、学习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作法,在我国高职第三学年推行“全日制项目制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类同于我国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教育教学与我们国内高职的教学内涵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多少差别。不同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第一、二学年就采取了“双轨制”教学模式,而我国高职在第一、二学年都是传统的“单轨制”顺序流程式教学模式。笔者仔细研究发现,这两种教学运行模式产生的育人效果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且各有各的优势所在。但在第三学年,新加坡的“双轨制”相比我国的“单轨制”在教学运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却产生了重大的差别。在第三学年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完成14周全日制项目制作及8周的工作实习,其中的8周工作实习类似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而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中完成,且在第三学年仍然实行“双轨制”的教学运行模式,学生动手训练和接受教师或工程师指导的机会相比“单轨制”扩大一倍甚至产生多倍的效应。相比新加坡,我国高职的第三学年绝大部分院校依然是“单轨制”教学运行模式,且“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空白,由此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大差别。
我们知道,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高职生教育一样一般也是3年,前2年一般学习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后1年一般跟导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实践或实验研究工作,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升华,体现在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没有这一年的实验或工程探究训练,研究生的能力与本科生的能力差别不会太大。因此,这一年的经历和学习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产生质的差别的根本所在。同样地,如果高职学生学习了2年后直接进入企业,第三年在企业以简单的上班、下班形式度过,而没有经历过系统地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其结果与中职生学习2年后直接进企业工作、在能力上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是一个道理。所以,高职第三学年的教育教学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一年。新加坡的“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刚好抓住了职业能力训练的着力点,且在第三学年实施“双轨制”教学,“教学工厂”化培养,使“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能做细做实,而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恰恰放弃了“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这一关键教学环节,转而过早地把学生以顶岗实习名义“一放了之”。所以,最终出现教育质量上的差别是必然的结果。
对比我国和新加坡第一、第二学年的教学,笔者认为在我国高职第一、二学年不实行“双轨制”教学可能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毕竟,我国高职在校生人数远远超出新加坡,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一时还难于付出高昂的成本去实施“双轨制”教学。但是,选择在高职的第三学年集中优势的专兼结合的教科研力量,大力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引进企业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进驻校内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工厂”或“研发中心”,实施“双轨制”教学,实施校内“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等等,把培养人才的职责更多地倚重于校内而不是校外企业,这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高职的第三学年通过这样的方式改造现有的教学模式,类似新加坡的“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这一关键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就能付诸实施,同样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对我国高职实施顶岗实习的制度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由此出现高职院校实施“2+1”、“2.5+0.5”、“2.25+0.75”等多种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由3年整变成2年、2.5年、2.25年等多种形式。笔者结合广泛的调研认为,“至少半年的用人单位(校外)顶岗实习”最好效仿新加坡改为“至少半年的(校内)全日制项目制作”。其理由有四,一是正如前述,我国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事实上已经演变为学生的提前就业。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终归是要就业的,没有必要把就业阶段要解决和能解决的问题提早到三年的学制内或顶岗实习阶段来完成而压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主要还是提升能力而不仅仅是提升技能,真正的技能是需要结合岗位而磨炼出来的,否则所谓的技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与岗位对接不上。另外,校园环境毕竟不同于企业和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其他环境无法替代的,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越短越不利于学生成长为名符其实的大学生;二是顶岗实习的存在和实施过早地扰乱了学生在第三学年的学习心态,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顶岗实习成为事实上的就业,学生身份瞬间变成企业员工身份,受校规厂纪的双重约束使学生感觉无所适从,也产生了许多教学管理、安全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四是将校外的“顶岗实习”变成校内的“全日制项目制作”,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引企入校构建自己的教学科研平台,强大学校自身的育人功能和产教融合能力,也更有利于学校构建和稳定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生在校接受全日制项目制作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教学活动,避免了校外顶岗实习的松散式管理,其得到的训练程度和学习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取消或压缩顶岗实习时间的要求,代之以在三年的教学时段内安排一定量的生产实习和14周以上的全日制项目制作可能更适合我国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捆绑在一起,导致顶岗实习成为事实上的就业行为,顶岗实习单位就是事实上的就业单位,这种“二合一”的做法既压缩了三年制高职的实际教学时间,又损害了高职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切身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职第三学年效仿新加坡实施校内“全日制项目制作”教学取代部分或全部校外的顶岗实习,改变高职院校第三学年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的‘“3551人才”、加拿大归国华侨李健雄博士合作在校内构建了500余平方米的“武软英纳氏医药研发中心”以及系列专业实验、实训室21个,打造了一支校内专家、教授引领,研发中心的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的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满足了该院在高职第三学年实施“全日制项目制作”的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内研发基地都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都能实现14周以上的“师徒制”学习,学习积极性很高,第三学年的教学也变得丰满充实。
参考文献
[1]陈秀君,韩世强,顶岗实习的国际比较及制度完善建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于辉,高职学生在校顶岗实习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8.
[3]王聪,唐玲,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4]胡育辉,新加坡职业教育双轨制教学的特点及启迪——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