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015-05-30任莉寅
作者简介:任莉寅(1980.11-),女,汉,江苏吴江人,教务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品德课程。
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拥有的心灵体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与困扰都是品德课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对资源利用、活动体验、实践运用的教学研究,阐述了小学品德课程中相关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生活;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28-01
一、资源利用,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品德教学不应囿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而应利用儿童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材内容为点,以课本以外能使儿童获得体验的生活为面,以点带面进行扩展,从而丰富品德教学内容,增强品德教学的感染力。
1.捕捉生活素材。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每节品德课具体教学内容时,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还应该适当地捕捉儿童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孩子的真实生活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通过介绍(可配合照片),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购物场所。买东西的学问很多,其中的一些小常识我们应该知道,比如:发票有什么作用?哪些东西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期?怎么看?什么是“三无产品”?……教师可带着学生拿出商品包装袋,认一认、看一看它的商标、生产厂家、厂址、产品说明等。在这样的品德课堂里,教师把教材与儿童生活相结合,补充和丰富现有教材,赋予教材广阔的现实背景,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在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
2.探究生活问题。儿童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品德课程需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儿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需创设出贴近儿童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孩子学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探究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自信、积极地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孩子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校园中某处水龙头没有被关紧,水一滴一滴地流着;有的同学洗手要用很长时间,涂肥皂时任由水在哗哗地流着;有些同学喜欢打“水仗”……从学生这些举动中,我感觉到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在学生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非常必要。于是,我以“水——生命之源”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分组探究,学生了解了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感受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实际,发起节水倡议,制定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二、活动感悟,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品德教学要采用活动化的方式,精心设计活动,鼓励孩子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儿童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认识。
1. 模拟生活场景。品德教学活动应还原“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设计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教师通过联系和拓展儿童的生活,以游戏或主题活动为载体,引领孩子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经历道德难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通过再现生活的模拟活动,儿童的价值判断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开展“我是××小能手”比赛,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整理衣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技巧。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评、互评,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责任感。这样的模拟活动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孩子的自主参与、自身体会,自觉受到教育。
2. 深化生活体验。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自主观察、调查、了解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教学中,针对《凡卡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了“凡卡可不可以回家?”的辩论活动。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气氛十分热烈。正方认为凡卡可以回家,并阐述了理由:①小伙伴走了,凡卡也可以走了。②要是这是个偏僻的公园,爸爸妈妈找不到他,该多么着急啊! ③要是大孩子几天不来找他,他就几天不离开?我想他会饿出病来的。 ④要是被坏人发现了,他可能会被拐骗的……反方认为凡卡不可以回家,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①说话要算数。②要是说话不算话,那么以后就再也没人相信你了。③不可以离开,做游戏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辩论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和总结。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诚实守信”品德的感悟,使他们知道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明白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并能指导自己今后的思想行为,达到了情感与能力的一次整合。
三、实践运用,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
品德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品德的培养要回归生活,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儿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就应该让学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孩子们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真正的教育,才算真真切切地陶冶他们的性情,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我校处于开发区,学生处在的社区属于“新农村”,在教学中,合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事、物,感受自己的亲历、目睹、耳闻,比如让学生关注“邻里关系”,对如何改善邻里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小区安全状况”、“社区环境问题”等进行调查,交流研讨,发起倡议……这样,能使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健康、安全、有责任地生活在集体中,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善于开发与利用品德课程生活化资源,让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使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