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粮食系统背景下粮食损失与浪费

2015-05-30杨静

2015年17期

作者简介:杨静(1991-),女,汉,江苏泰州, 贸易经济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贸易经济专业,研究方向: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

摘要:全球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最近已广受关注。根据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供人类食用的粮食产量中,近三分之一(每年约13亿吨)遭受损失或者浪费。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在粮食产后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浪费,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是当前加强粮食安全、减少粮食系统对环境影响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粮食损失;消费环节;重点工程

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在粮食产后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浪费,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爱粮节粮工作,早在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分别发文,将每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所在周确定为“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2010年1月,国家粮食局随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国粮调[2010]41号),对粮食行业落实国办7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节粮减损”措施虽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消费领域浪费的主要因素以及制约“节粮减损”措施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粮食消费领域浪费的主要因素

(一)节约型消费观念淡薄。在中国,浪费问题随着家庭财富的积累不断加剧,而“节约粮食”的消费观念却日渐薄弱。从家庭层面来看,人们的经济选择是宁可浪费,不可匮乏。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天天购买新鲜食物,人们往往会在家里储存足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多种食品,从而造成粮食的损失与浪费。同时,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观念也使得人们不再食用剩菜剩饭,而是选择简单丢弃;从公共场所层面来看,餐桌上的铺张浪费陋习难以根除,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不能为了节省而丢失面子”的观念。因此在外就餐时宁愿形成浪费也不控制点餐量,碍于面子问题也很少会将剩菜剩饭打包以再次食用。正是这样一种消费观念,使得节约之路举步维艰。

(二)粮食储存方式不当。不当的储存方式会导致粮食的保质期限变短,使得粮食腐败变质形成浪费。例如,虽然冷藏是保障质量的推荐做法,但将较敏感产品在极低温下进行储存和冷藏会造成冻伤,最终导致产品被丢弃。另外,人们习惯于将水果蔬菜、奶类和肉类混合存放在同一冷柜中,这可能会由于污染或加速变质产生负面影响。储存条件不良往往容易产生化学和生化反应,导致产品的颜色、口味、质感和营养价值变差。储存条件不良还会造成储存产品出现微生物生长和腐烂,最终只能被丢弃。

(三)购物规划不合理。购物时规划不合理往往会导致超量采购,即冲动采购或提前采购眼前并不需要的食品。广告宣传会促使冲动购物,而超市中“买二送一”或“优惠装”等各种产品促销和量大优惠手段也会带来浪费,因为一旦拆封,产品就很可能在尚未来得及食用之前很快变质。同时,不良的购物习惯也会导致粮食浪费。例如,购物次数减少、购物量加大的现象与人们只购买当天所需商品量或购物间隔较短的情况相比,这会使产品质量更容易下降,更容易形成浪费。

二、制约消费领域“节粮减损”措施实施的主要因素

(一)“节粮减损”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长期以来,我国节约粮食、粮食减损工作更多停留在道德层面,仅仅依靠宣传教育、道德约束等柔性手段倡导人们节约粮食,但倡导并不是强制性的,还需要具体的法律制度措施予以保障,才能使节约粮食落到实处。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奢侈、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效做法。比如日本,在刑法中设立了“浪费罪”,以遏制公款吃喝浪费,维护国家的公共资金不受损害。然而,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比较完善、配套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而且,现有关法律规章的执行也存在力度不够、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烹饪和膳食习惯难以改变。不同年龄、结构的家庭对米、面、油的需求习惯都是不同的。特别是是年轻夫妻家庭,有儿童的居民家庭,浪费较多,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缺乏经验,不清楚每餐的用油用粮数量;某些儿童有挑食习惯,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多吃一些,从而形成习惯,准备饭菜时往往有过量现象。同时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例如,东北地区重油偏咸,做菜时往往会放很多油,与苏南地区相比便会浪费很多的油。习惯改变非“一日之功”,确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三)公款吃喝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治理公款吃喝的浪费问题,自古以来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公款吃喝一方面提高了公共行政成本,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粮食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务人员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尽管多年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提倡节俭,缩减行政成本,并下发多个文件禁止公款大吃大喝,但公款吃喝浪费之风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政府没能做到带头节约粮食,也是制约消费领域“节粮减损”措施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建议实施的重点工程

针对在消费领域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重点实施爱粮节粮工程,可以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爱粮节粮意识,树立爱粮节粮风尚,促进爱粮节粮工作,实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工程。宣传教育工程是爱粮节粮工程的基础,由于“爱粮节粮”宣传力度的不足,很多民众都没有真正领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粮情和节粮宣传教育,创新宣传内容和载体,推出一批公众喜爱的爱粮节粮科普读物、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增强爱粮节粮宣传的群众性、广泛性和趣味性,普及粮食安全、科学用粮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常识。

(二)倡导“光盘”行动。“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要求大家做到在外按需点菜,在家按需做饭。“光盘”行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响应。在公共场所层面,相关部门应督促餐饮企业在显著位置张贴禁止浪费提示牌,提醒消费者杜绝餐桌浪费,并对浪费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鼓励餐饮场所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不同规格、数量的菜肴和主食;引导餐饮场所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鼓励服务人员提醒客人适量点餐、剩餐打包。在家庭层面,居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计算每餐的用油、用粮量,准确判断需要烹饪多少分量的食品,积极响应“光盘”行动。

(三)建立粮食产后损失监测预警系统。目前,我国在粮食产后损失监测系统的建立环节比较薄弱,尚缺乏粮食产后损失的权威数据。粮食产后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观测需要长期跟踪、定期进行。因此,对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进而建立全国粮食产后损失动态调查系统迫在眉睫。在建立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的调研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基于量化研究的全国粮食产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监测网络,加强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的日常监测,对粮食产后损失实施滚动研究,使数据更具实效性,系统收集全国粮食产后损失数据信息,及时发现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的重大征兆,对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程度进行科学预估。(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珊.粮食浪费之消费环节[J].黑龙江粮食,2013(3):152.

[2]李松.关注粮食浪费现象[J].消费经济,2013(2):34-35.

[3]张伟.反粮食浪费全球在行动[J].中国中小企业,2014(2):12-13.

[4]康明辉.粮食浪费现象及对策[J].中国粮食经济,2012(6):22-25.

[5]唐风.粮食浪费成全球问题[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4):38-40.

[6]徐济安.全球粮食浪费惊人[J].中国粮食经济,20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