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分析基础中的和声探讨
2015-05-30杨森
杨森
【摘要】和声分析一直被认为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任何人若想顺利进入音乐的天堂,就必须充分掌握和声分析的主旨。尤其对于作曲家来说,具备和声分析能力是其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本文首先从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入手进行探讨,分别从共性与个性分析的融合、技术与风格分析的融合方面仔细分析了和声分析应该具备的特性。
【关键词】音乐分析基础;和声;分析方法;分析特征
若想顺利进入音乐创作的大门,就不能抛弃和声分析这一重要因素,它是进入音乐创作天空的路标。其作为音乐理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一直被认为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是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之一。和声分析,就是分析音乐作品中和声的布局和运用,掌握和声实际知识和写作技巧,为后来学習声学、写作、分析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掌握必要的和声分析能力,是作曲家所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而只有充分掌握了音乐分析基础中的和声分析特性,才能真正打好基础,搭建出真正的音乐高台。
一、和声分析-音乐作品的骨架
在对和声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微观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去进行把握,该种分析方法也是对和声进行分析的主要特色,很多音乐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并非无意的天马行空,而是有着一定的纵横向考虑,从而有效达到和声语言组织有序性的目的。因此,在对和声分析中,应该使用透视的眼光看待一切多声部的现象,用分层的方法解剖多声部结构,并把所取样的局部细节与整体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以和声为线索的整体性分析解释过程。
而通常情况下,对和声分析的一般操作过程主要是和声材料、和声进行、调式以及调性等四个主要方面。而目前关于和声材料的理解,主要是指由若干音级纵向叠合而成的多声音响单位,这种解释比以往有着更加宽广的范围。以往对和声材料的界定主要是指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该种解释甚至被包含在现代对和声材料的解释范畴之内;和声进行则是指不同和弦的连接进行,也即是说,和声进行是指在多声部音乐中,各和弦在横向运动上稳定与不稳定“不断循环的进行流动,对比和统一”的逻辑关系。调式是指某些有特定组织的音阶,其主要包括主音与其他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稳定与不稳定性关系等等。同时大小、民族、中式等各种调式均是属于调式的范围之内;而对调性的理解,则也分为三层,一是要有分析对象音,二是这些音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关系,三是在这些音的关系作用下形成的对主音的倾向。我们可以对所有的传统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其一般均是在固定的调性范围之内进行。
二、音乐分析基础中的和声分析特性
(一)共性与个性分析的融合
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来说,影响着和声风格的因素总是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而这两方面的因素主要为,一是总是与作品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文化艺术形式、美学思潮的演变、当时的和声技术及和声理论发展水平诸多因素相联系。二是在作品中又充分体现出来了作曲家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和声思维以及和声语言有关的影子。也即是说,作曲家的作品除了和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还融入了很多作曲家自身的个性,当然,这也是该部作品的特色之所在,因此,在对和声进行分析时,要能够将整部作品丢入到一整个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在其中寻找出作曲家的个性,以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相互融合。
(二)技术与风格分析的融合
无论对于任何作品、任何作曲家来说,他的作品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而独立存在,也即是说,其作品的和声语音组织、风格形成和外界环境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关系。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生活背景中,作曲家往往产生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和声风格,在对某部作品进行和声分析时,不能抛开技术和风格这二者而独立存在。而完整的和声分析除了对作品单个和弦予以标示外,还要对这种标示的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对一首作品“整体凝合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有关作品和声语言的外部联系与技术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因此,有效的作品和声分析必定是充分考虑影响和声风格分析的内外部因素,从而达到技术与风格分析的相互贯通。
三、结束语
总之,和声分析是音乐分析的基础所在,也是任何人若想真正从理论上认识音乐的唯一途径。而笔者认为,和声分析更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充分融合的一项活动,在试图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和声现象的分析时,就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全面系统的和声分析方法,从而在对作品的和声规律进行充分分析后再次用于音乐作品的创作之中,以提升作曲家创作音乐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73-76+88.
[2]杨雅茹.和声风格分析之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三首BWV848[J]. 黄河之声,2010,12:81.
[3]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A].中国音乐学院(China Conservatory)、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组委会.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音乐学院(China Conservatory)、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组委会,2010:15.
[4]姜音.行走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肖邦《前奏曲》Op.28和声特点分析[J].大舞台,2012,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