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民间童谣促进幼儿口语发展的思考
2015-05-30邹悦
邹悦
童谣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因此民间也流传着丰富的童谣资源。民间童谣歌词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认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的幼儿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在朗朗上口的童谣学习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能学会清楚、精炼、具体、形象的表达和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反复吟唱学习到了各种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1.利用童谣的节奏,增强幼儿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不能完整地讲述一句话,回答问题也总是用几个简单的字词或者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孩子完整连贯地吟唱童谣,我尝试过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带节奏地吟唱有效果。平常的童谣教学都是一句一句地诵读,但当我加了不同节奏后就仿佛给童谣赋予了新的生命,孩子们在吟唱中口齿变得清楚流畅了,在节奏的带动下,能够很顺畅完整地唱下去。如童谣《从前有个老头》:“从前有个老头,他有一头小牛,童谣唱了半首,圈里牵出小牛,把牛拴在墙头,童谣已经到头。”孩子们边拍手边听或者边拍手边唱,在节奏的影响下,孩子们明显更加兴奋,跟在后面摇头晃脑地哼唱,不一会儿就掌握了节奏,也就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童谣。
2.使用多样化的童谣教具,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水平
在童谣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利用有图片、图谱、教具等辅助工具的教学形式更容易让幼儿有节奏、连贯地吟唱。幼儿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图谱的帮助下,能把童谣中难说的句子化难为易。
3~6岁的幼儿的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上课时容易被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吸引而左顾右盼。为了能让幼儿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我在课上常常会常用简单的图片、音乐、手偶、动画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具的吸引下,不知不觉地学会童谣。如在童谣《月亮洗澡》的教学中,因为它是一首比较抽象的童谣,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童谣,我在网上找了“猴子捞月”的视频,通过视频给孩子们给直观的印象,原来所谓的月亮洗澡是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倒影,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看完生动有趣的动画之后,对于学习这首童谣增添了许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不过片刻的工夫就将这首童谣越读越溜了。
3.利用童谣的多种类型,增强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童谣的种类有很多种,数数类、问答类、绕口令类、连锁类等。每一种童谣都有它的优势,如数数类《六字歌》,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童谣时,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牛的身体部位:“一个头,两个角,三花脸,四只脚……”孩子们在数数的过程中也认识了牛的身体部位特征。又如绕口令型《墙上有个鼓》:“墙上有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扯破了鼓,拿块布来补。到底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这首简单的绕口令,孩子们在诵读时刚开始比较困难,分不清“布”“补”“虎”,在不断地纠正中,孩子们也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越唱越溜,连平常胆小的孩子也开口吟唱了,口齿不清的孩子在不断的吟唱中渐渐口齿也变得清晰了。不同的童谣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功效,合理运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与民间游戏结合,寓教于乐
在童谣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与一些民间游戏进行结合,而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趣味性、随机性和娱乐性,它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地拈来就玩。民间游戏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传,民间游戏和童谣的有效结合更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我唱着歌儿骑着马》的时候,我通过展示图片,问孩子们图片上有什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师幼、幼幼的一问一答中学唱童谣,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出来,课堂不再沉闷,彻底变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畅所欲言的场所。再如,我在教《张打铁李打铁》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玩拍手的游戏,按照“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节奏来念童谣,当念到最后一句“沙罐打得稀巴烂”的时候,通过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胜者刮输掉一方的鼻子一下。在玩游戏时,既能使幼儿了解一些过去的劳动类型和方法,又能锻炼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在童谣和民间游戏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发现童谣和民间游戏相得益彰,彼此的特性完美地融合,幼儿学习童谣的时候也变得更加容易、简单和有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打破传统的模式,创新方法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玩闹似乎是他们的天性,注定不能像高中生、大学生一样正襟危坐在课堂聆听教师讲课。既然孩子们的天性是无法改变,也不应该被过分束缚,那作为教师就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总结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式。童谣就是这种寓教于乐的优秀载体,自然应不遗余力将之掌握好、应用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闸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