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中评析李清照的词作
2015-05-30宁维会
宁维会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96-02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是一代词宗。她的词作独树一帜,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年轻时的活波俏皮,成年后的独守空房,晚年的以泪洗面读来宛在目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几位少女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成长环境,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成人后,嫁给了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已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她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而在同时的《醉花阴》(薄雾浓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写离别之怨、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了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国破家亡的苦难又让她更深切认识社会,再次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描述了她在凄风苦雨的黄昏到处找寻,似乎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和归来堂读书品茶的乐趣以及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惨的氛围。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风中,曾为她传送过佳音的雁儿此刻从北国飞来,带来的却是北地沦陷的坏消息。她俯视满地凌乱的菊花,忆起自己曾自比黄花作词寄与丈夫的事,可叹花已残、人已老、寄无人,心更感凄楚,时间更觉漫长。而窗外不住敲打着梧桐叶的细雨,仿佛滴滴震颤自己充满忧思的心弦。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晚年的李清照,朋友邀她春游散心,她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的。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受到大自然熏陶,心灵纯洁如天空;繁华的都市生活开阔了她的视野;在父亲影响下,她广泛涉猎诗词歌赋;成婚后的她,婚姻的幸福美满。靖康之后,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国破、家亡、丧夫的打击接踵而来,使她颠沛流离、孤寂清苦、痛不欲生。她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融入了她的词作中,“文人不幸文章兴”,苦难的遭遇,不幸的生活使她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高峰,赢得了“一代词宗”的美誉,一首首锥心气血的词作,今日读来,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才华感叹,也不能不为作者的坎坷扼腕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