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适合性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2015-05-30曹家鑫

求知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课外高中语文教材

曹家鑫

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而不同的个体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又不尽相同,因此,适合性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自身逻辑,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恰恰也是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初衷。

高中语文选修课已经开设十余个年头。作为新一轮课改的重大举措,选修课的开设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愿景。现代社会对人才有着多样性需求,选修课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开设的,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选修课的这些性质特征与适合性教育理念极为相似,本文以适合性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来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抛砖引玉,以待方家指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原则

1.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

立足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选修课必须凸显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选修课的核心在于“选”,在于教与学的“选择性”,甚至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以此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正如新课标要求,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其次,选修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各个环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又能自觉地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在学习实践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着眼于学生差异的分层学习

从现代教学眼光来说,学生没有“优差”之分,但学生的天赋、追求、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则千差万别。单一的、统一的知识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并将它学好;无差别、一锅烩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甚至可能完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选修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学习,分层学习,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爱,学有所长,真正激发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选修课来满足不同学生自我成长的不同需求,使教学从内容、形式、方法都能呈现出多元化追求。

3.关注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学习

选修课的本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致同学们的话》中所说: 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资源,一个平台,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和资源来提升自我。因此,选修课的目标应在于满足学生主动参与、潜力开发和多方面发展需求。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应以学定教,以需选教,教为不教。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1.采取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选修课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当然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综合考量选修课教材的内容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显然我们不可能只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此外,选修课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因此在选修课教学组织时,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就必然存在“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的情况。固定的班级组织形式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采取了固定的班级教学与临时走班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对于选修教材中具有普遍需求的内容,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进行统一班级教学,统筹整体,落实共性的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在每学期开设若干门校本课程,将相对来说选修人数较少、较为“小众”的选修课纳入校本课程之中,实行临时走读制,比如“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喜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民俗文化”等课程。这样一来,既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求和高考的考察,又兼顾到个性化的要求和兴趣的培养。

2.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选修课的核心在于“选”。人教版选修课教材共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十五本教材,内容广泛,涵盖全面。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选择怎样的内容,选课的标准是什么,又由谁来选择,这确实是选修课最难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果从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以及理念而言,学生应该是选修课的主体。选修课毫无疑问应该由学生来选择。但是从选修课教材的编选、学校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资源的配备,尤其是高考的要求来说,又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这就陷入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处境之中。

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不能功利地只考虑高考的要求,但也无法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要掌握好这个平衡,可以做好三个结合:

(1)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从教材编写的初衷来说,必修课是基础,选修课是延伸。因此,必修与选修完全可以相互渗透融合,从而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机械地学完必修之后再学选修,可以在一些点上找到交集,从而改变必修、选修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状态,让必修与选修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比如,学习必修一《鸿门宴》时,可以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结合起来阅读,由此体会这两个选段所揭示的因果联系;在教学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和“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起学习,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必修三文言文单元中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篇目,可以将“先秦诸子选读”中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这些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散文作品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至于“文章写作与修改”更是可以穿插在高中各个学段来分解学习。

(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具开放性。语文的课内与课外似乎不容易界定,所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有道理的。选修课更是如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做好课内资源的整合,并将选修课向课外的纵深拓展。比如在学习“中国小说欣赏”中《情真意切释猜嫌》时,只靠教材选编的个别片段很难真正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因此可进行适当的、必要的课外延伸,对《红楼梦》进行一个研究性的学习,这同时也是必修三“名著导读”的要求。课内课外的结合当然不仅仅是知识的结合,更应该是能力的提升。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理、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的能力。

(3) 个性发展与高考备考的结合。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平台。但是,作为高中生,也不能不考虑高考的考试要求。占据高中语文学习一半多学时的选修课,必须在追求个性发展与高考备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且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现行的选修课的十五本教材都与高考的考试要求息息相关,只不过有些直接,有些间接而已。如果能在选课时有计划地针对地将考点有序地“化整为零”地进行渗透,这样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就会轻松从容得多。比如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将“诗歌之部”的三个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与高考诗歌赏析的三个考点思想情感、形象意境、语言技巧结合起来,将诗歌赏析的考点渗透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之中。

3.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内容广泛,教无定法,给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有时也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就选修课的要求而言,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课同质化是非常普遍的问题。选修课的同质化表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基本趋同,这显然违背了选修课的基本要求。

从适合教育的理念和选修课的特质出发,我们应对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总体来说,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取专题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型学习的教学策略。将选修课内容进行分类教学,确定一些专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可以从点切入,也可以从面铺开。“点”指的是具体的一篇作品、一部名著,“面”可以是一册教材、一种文体,或者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样的学习策略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最简约的形式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并生成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在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时,可以先从字词、语句、人物形象、主旨情感、手法技巧等层面来整体把握整册教材的内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这五个层面来确定一个不同的专题,进行自主的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例如,从字词的角度入手,可以“神奇的汉字”为专题,对整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进行整理归类,探究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关系,从而具体把握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特征。从人物形象入手, 可以“鲜活的人物”为专题,鉴赏教材中出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李逵、林黛玉、贾宝玉等,分析这些人物的个性特征,了解这些人物形象生活的社会背景,比较这些人物塑造的不同手法,探究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寄寓的作者的美好理想,最后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与考核评价。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性学习,不仅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总之,在适合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可以用适合的形式、适合的内容、适合的手段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使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使个性成长的目标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与释放,使选修课展现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让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成长与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