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2015-05-30李享勇
李享勇
【摘要】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57-01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去研究它。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创设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快乐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各方面特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给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其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通过创设这样趣味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在传授了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极高。
二、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经由数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知识学习的出发点都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所以,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运用身边的实例来提升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思维。
因为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处处都有数学学问,比如去超市购物,存在价格累计问题,上学下学,存在路程与速度问题,吃饭喝水,存在多少与胃的胞胀问题,凡此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开动数学思维,把生活实境融入数学思维之中,在数学思维中思考现实生活。经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把握,增强小学生运用数学能力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很好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理解、把握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引导不但生动,而且更能激发孩子们的讨论兴趣与学习效果,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一种数学情境与氛围内,学会运用数学眼光来对待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退出教学过程的主要位置,时时把学生推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现实中去,也就是说,老师只负责问题的提出,甚至只负责引导,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里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联系分析,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融入這种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来,只有在学生遇到确实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老师才出面进行点拔提醒。以此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与水平,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黑板的长与宽,对比两个数据的不同之处,寻找不同的测量办法。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来思考测量的途径。也可以把学生直接拉到操场上,让孩子们了解与把握操场的长宽测量,了解体育设备的长宽高或面积等方面的测量与计算,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测量树的影子、球架影子等来测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实是最好的老师,经由这样的种种现实教学,学生所学会与领悟的数学能力远比老师在课堂中的纯理论教学或书中图例的引导来得更有实效一些。虽然教材内容也都是生活实例,但毕竟没有这种亲身接触展开的学习更为有效。学生经常身处此类教学环境之中,数学能力的提升与数学知识的增长都会极其明显的获得展示,数学教学的成效当然也会获得有效提升。如果老师此时会进行及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则会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加强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数学主动意识强化了,这对于他们将来的高年级数学兴趣与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思维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教改之后对于教师教学的必然要求。非如此,不足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更难彰显教师教学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使学生乐于探究,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导入新课时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我先出示了一件物品,请学生猜猜用多少钱买来的。随后我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学生都联系生活,各抒己见,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了。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便是使用人民币,我又设计了“买菜”这一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钱给家里买一回菜。整个学习环节中,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有效的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就会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