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首选——史料教学
2015-05-30骆学敏
骆学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0-02
现时的中学,由于初高中教师缺少交流,高中历史教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学方法,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往往出现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适应不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困境。要想使学生走出“历史难学”的困境,就必须搞好高一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本文通过初步梳理高一历史课教学,对史料教学在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了浅议,供同仁参考和祈盼同仁的不吝指正。
一议重要性——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首选史料教学的理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需要在教学中学会运用史料;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课标还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高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料教学,每一节高中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而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而高中一年级,是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让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实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因此在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史料教学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局之首选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议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首选史料教学的价值。
1、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趣。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成为愿学历史、好学历史。而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诱因,特别适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一课时我用“”明朝的廷杖制度“”的史料来导入。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运动,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风气所及,不管你是庄重严肃的国家栋梁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皇帝一火,就必须剥掉衣履,老老实实的趴在午门外的砖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坚强的官员,痛苦的在地上摆动头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绝喊叫。这个廷杖制度沿袭了整个明朝,是皇帝惩办朝臣的重要手段。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留意着同学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不停口到后来流露出的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马上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如何?”学生说:“臣卑君贵”由此导入。
2、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根。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引導学生探求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3、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求真。历史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立人和育人,而立人和育人主要来自情感因素。历史素材有着浩瀚丰富的资源,如历史人物或事件中的悲、喜、美、丑,如诗、如画、如歌,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是验难得的立人和育人情感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课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在学史,读史中,要用心用感情去体会、去体验,历史课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科学精神,坚定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上,屈辱不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得到体现,更体现在不平等条约的制订过程中;在《望厦条约》的签订中,美方提出,美船进口停泊,“应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耆英(清政府商谈代表)恐由此卷入国际争端,要求修改,结果条约第二十六款明确规定:“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民人,中国不能代为报复。”笔者曾在教学中尝试呈现该则材料,学生很是诧异:居然不平等条约还有自己主动要求来的!
4、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的求识。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总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这段话道出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历史学习要让学生有所“悟”,即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作为高一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5、史料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一学生创新。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相关信息,发挥自身的推理、判断、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自觉地把自己独特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相关的历史认识客体中,从而得出具有自我创新意识的结论。例如,在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搜集史料→选择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 →撰写小论文→创新结论。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整理分析、运用、撰写小论文最后得出新的结论,史料的学习始终贯穿其中,在过程中突出培养了学生实践、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意识的能力。
总之,史料教学法在促进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能力的开发、要求等方面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既有助于提高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贯彻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不二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