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2015-05-30王忠良王奔锋刘晓莉
王忠良 王奔锋 刘晓莉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改善了农机的整体结构,加强了农机装备水平,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拓宽了农业机械的服务领域。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增收 二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16-02
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增长,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以我们铜川耀州区为例,耀州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2678万元,带动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投入6507.5万元,共计补贴各类农机具34957台件,止2013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4555千瓦,农机具保有量达到7940台(件)其中:大型拖拉机3077台,小麦联合收割机 8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5台及配套机具达到4855台(件)。年作业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小麦的机耕、机播、机收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械化水平已达50%以上。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优化了装备结构。加快了老旧农机的更新换代,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实用性机具,缓解了过去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机具多,先进适用机具少的矛盾。二是大中型和收割机械增长迅速,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特别是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械发展加快,逐步取代小型机具在农机作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三是农业机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购置补贴中增加了棚室作业机械和畜牧业生产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逐步由大田生产作业环节向大棚生产作业环节、畜牧业生产环节延伸,农业机械已经拓展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农业机械也由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到果业、畜牧业及设施农业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2.1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据调查,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复种指数以及土地的产出率,既节约了土地的使用,又可以促进作物的生产,为农民实现了双赢。
2.2 农业机械化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了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在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再到收获,都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为了实现大面积、规范的实施农业技术,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并实施。
2.3 农业机械化替代农业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大量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向市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化领域将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服务产业。截止2013年底,我们耀州区总农业人口175370人,劳动力人数116582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73297人,占劳动力人数的63%,这一部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4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农产品的收入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产品质量,质优价高的农产品,增加了农民农产品的收入。沿用传统的人力作业方式,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通过农业机械作业,改善作业质量,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产品农药残留量,保证了农产品品质。通过机械化收割、烘干、保险、储存、包装、加工机械化和实施化,使农作物成熟后免遭遇雨水灾害和霉烂变质,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在存储和流通环节上的消耗,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5 农业机械化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变相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机械化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变相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与人工相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和作业质量的提高,可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在机械化作业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播种、中耕、植保、施肥、收获等方面的精确作业,使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进而减少农民对农药、化肥、种子、水等的投入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与人工相比机械化作业损失率低。例如,小麦机械化收割可减少损失每亩10公斤,就机械化收割一项亩均增收20多元。
3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3.1 农机发展缺乏健全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
通过发展农业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把农机与农艺联系在一起,起到互助的作用。目前,这项工作仍在继续,还处于不断改进的阶段,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摸索与尝试,再加上方式的单一与领域的不宽严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
3.2 家庭生产方式钳制了农机化的发展
土地的分散经营加大了单户购置农机的成本,降低了其使用率,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益,这就大大钳制了当地发展农机化的步伐。
3.3 农业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的设备比较落后,再加上道路的崎岖,造成农机在转移遇到各种困难。各种原因的限制,农民只能购买一些小型与轻便型的,但是这些农机只能满足与自家生产作业,且作业率小、工作效率也低。
3.4 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
由于农机合作社要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农机的使用率较低、缺乏效应的资金、农机本身质量不合格等。使得整个服务体系的辐射范围太小,且不具备完善功能,也不能形成系列化、规范化的服务机制。
4 建议和对策
4.1 围绕补贴政策,切实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政府要增加购买农业机械的政策补贴,来鼓励农民使用农机。要提升机械装备的质量,并大力推广使用新机械、新技术,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农机具。这样才可以在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从中取得很好的成果,同时实现了以增量的调整带动质量升级,增加了农民的收成,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收益。
4.2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通过建设加强农机的服务体系,来增加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进而提升农民的收益。主要是利用开展跨区农机作业,来提升其利用率。其次要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的优势,并尽力开阔其服务的领域,来增加农民收益。最后要改善农机的性能,来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
4.3 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农业
按照党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机械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4.4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
要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这种组织,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半紧密型的,这种组织可以是龙头企业也可以是各种协会和合作社。还要继续组织农业机械开展跨区作业,做大做强小麦的跨区机收“品牌工程”。
总之,社会在日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机械化农业的需求愈加凸显,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劳动,它将对农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