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知识沟”现象及对策
2015-05-30倪曼蒂
摘 要: 作者对我院22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知识沟”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信息素养、缩小“知识沟”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信息素养 “知识沟”
1.引言
随着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人们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2003年,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知识沟”理论,由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
为了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笔者对我院在校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对策。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各专业在校生及毕业一年的220名学生为测量样本,有效被试220名(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为58.6%,男生所占比例为41.4%;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为35.9%,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64.1%。)。
2.2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调查结果,笔者在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采集数据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2.3数据处理
将所得资料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将其中能反映个人信息素养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新的变量,按得分情况将信息素养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低、中和高。得分越高,说明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3.结果分析
3.1城乡学生信息素养比较与分析
城乡学生信息素养的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近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环境得以提升,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范围越来越广,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很大提高,接近16%的受访者信息素养水平高。然而,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是偏低的,接近52%的受访者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城镇只有10%。
3.2城乡学生信息意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看出,城乡学生在信息意识维度上的表现差异不明显。统计结果显示,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其非常重要。对于“你认为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信息搜寻解决问题吗”,城镇学生中有62.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9.3%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农村学生中有47.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9.2%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
3.3城乡学生信息知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3可看出,在信息知识维度上,城乡学生得分均偏低。对于“信息素养”一词,仅有一位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而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30%的人没有听说过。通过访谈了解到,对“信息素养”的认知基本来自于计算机基础课及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对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仅有5.45%(12人)的学生表示“非常熟悉”,其中10人来自城镇;城镇学生中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农村学生中71.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
3.4城乡学生信息技能比较与分析
从表4可看出,在信息技能维度上,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稍强。信息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获取,因此硬件条件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相对较完善的城镇学生在此维度上表现稍强,然而不绝对明显。从调查结果看,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有接近49%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娱乐聊天,其次22%左右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查找资料;同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综合的能力令人担忧。
3.5城乡学生信息道德比较与分析
从表5可看出,城乡学生在信息道德维度上差异不明显,且城镇学生得分稍低,这与城镇学生信息技能较强有直接关系。某些受访者表示在机房及电子阅览室等教学场地,有过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下载游戏、移动硬件设备导致损坏等经历,其中60%为城镇学生,也有某些农村学生出于好奇等原因出现以上不恰当行为。某些受访者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信息保密意识[1],身处网络虚拟世界有道德约束,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4.讨论与结论
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地域主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即城乡知识沟现象明显。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3]。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造成城乡知识沟的原因,部分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国学者巴伐德利认为,造成社会知识差距有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信息供给不平衡、受众对接收信息呈现出不同的兴趣和信息解码技能的差异[4]。信息素养水平的“知识沟”现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二是信息资源,包括教师与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渗透,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权利逐渐平等。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弱化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动力,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不理想[1]。另外,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明显低于城镇教师,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影响了其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5]。
5.建议
信息时代人们的信息素养是其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及前提,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获取、利用等应用技能,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用信息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缩小城乡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沟”,是当下教育中必须做到的事情。
5.1“当一个群体浸润在充足的信息之中时,知识沟可能消失殆尽”[6]。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环境差异已无法弥补,而在大学这一相对平等的教育平台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具广度与深度的信息文化环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内涵、氛围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
5.2“个人寻求该领域知识的动机非常强烈的时候,知识沟会缩小”[6]。学习的主动性是获得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素养得分高的受访者中,有超过65%的人表示对“信息获取”及“信息处理”兴趣浓厚。原本信息素养相当的学生,在不同求知动力的牵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拉开;同理,虽然信息素养水平暂时较低,但在强大求知动力的牵引下,依然能实现“弯道超车”。
5.3“让人们融入到团体中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6]。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团队的学习交流中纠正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互补,从而缩小“知识沟”。克服信息素养知识沟,可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着手努力:一方面学生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者,取长补短,在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体系中,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自主学习模式、信息素养情境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交互教学模式等方式。在这样的团队学习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因“知识沟”产生的落差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每位学生,尤其是信息素养能力暂时较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从而克服“知识沟”。
参考文献:
[1]唐曙南.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5
[2]齐佩芳,陈君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4).
[3]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4]单纯.“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社会科学,1993,(8):72-75.
[5]倪曼蒂,刘先锋.城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5.
[6]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