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反窃电探索
2015-05-30赵宋君沈杭
赵宋君 沈杭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用电检查工作的状况,针对反窃电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当前的窃电手段和相关技术,对反窃电进行探索,提出用电检查工作中的优化措施,以保障我国电力经济利益,维护电力市场秩序。
【关键词】 用电检查工作的现状 反窃电 问题 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不断建设,电力的使用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盗电的现象却一直存在。盗电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公众的利益,一直是严厉打击的重点对象。因此,在进行用电检查工作时,应该对盗电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极力降低盗电现象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利益,维护电力市场经济秩序。当前用电检查工作的状况亟待改进,对反窃电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联合相关的手段和技术,不断探索反窃电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反窃电工作,以保障我国电力经济利益,维护电力市场秩序。
一、用电检查工作现况
用电检查是专业的工作人员,运用相关技术,对电路、电线和用电情况等进行检查的一项工作。当前,用电检查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认真、负责的进行项目多、内容复杂的检查工作。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许多难点,特别是对窃电方面的检查。部分窃电人员进行盗电时,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加了检测难度。进行用电检查工作时,对于相关的窃电手段无法通过正常技术进行检查,不利于反窃电的进行。因此,需要用电检查人员不断学习与探索,结合当前窃电手法,分析窃电行为产生的原因,推动反窃电工作的进行,减少窃电行为情况的发生,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健康发展。
二、反窃电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进行用电检查过程中,开展反窃电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现就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概念,人们对电力的使用采取理所当然的态度,对缴纳电费存在抵触心理,导致窃电行为一直屡禁不止。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力的使用需要缴费的观念已经普遍接受,窃电行为大幅降低。少部分窃电行为一直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窃电行为更加多样化和技术化,阻碍了电力市场经济秩序的发展。
窃电行为不仅有单一、个人行为,还有部分团体、组织行为,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降低了电力系统运作的安全性。窃电不法分子主要受到利益的驱使,无视法律法规,不顾后果而窃电。这部分窃电人员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窃电,使大量电力流失,給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窃电人员还通过与电力企业内部人员达成利益交易进行窃电,导致电力检查工作无法检查出窃电具体行为。
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对窃电人员的处罚较轻,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使窃电人员能够铤而走险,做出违法行为。
三、反窃电工作优化措施
3.1加强民众思想教育
加大对民众的思想教育,普及电力相关知识,提高民众正确使用电力的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报纸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媒体,传播电力的相关知识,对电力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普及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让人们能够认识到窃电行为对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反窃电的积极性,主动向用电检查人员反映相关用电情况。
3.2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学习
现代社会中,窃电人员运用各种高科技进行窃电,使用电检查人员无法检测出来。因此,应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学习,提高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不断出现的新科技、新设备进行系统培训,组织用电检查人员对当前窃电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并运用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反窃电的措施,有效提高用电检查工作效率。
3.3提高电力企业技术水平,建立反窃电防护措施
电力企业的相关技术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引入社会科技中的智能化、科技化系统,建立反窃电的防护措施,应用反窃电预警系统,对于电量的流向和用量进行时时检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自动警示,有效威慑了窃电行为,减少窃电行为的产生。
3.4加强对窃电行为的证据收集
对窃电行为的打击,仍然需要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对窃电行为的证据应给予重视。针对窃电行为的具体内容收集证据,包括窃电电量的流失量和流失去向,窃电人员使用的技术设施等。同时,可以利用企业设置的摄像装置,收集相关的摄像证据,为打击窃电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现代化发展越深入,窃电行为的技术性行为越多。在进行用电检查工作时,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相关技术和现代窃电行为的具体手段,综合分析窃电行为。注重用电检查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用电检查工作更加准确。加强对用电规范的完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在用电检查工作中,注意对窃电行为的相关证据收集,为打击窃电行为作铺垫。这些措施的运用推动了用电检查工作的发展,维护了电力企业和用户的经济利益,对我国电力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方伟.如何加强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的建议[J].广东科技,201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