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秦风?无衣》对当代军人血性养成的几点启示

2015-05-30白秀红

2015年2期
关键词:秦风养成

作者简介:白秀红(1979-),女,山东巨野人,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教研部文化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摘要:《秦风·无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充满了战斗激情,对当代军人血性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秦风·无衣》;军人血性;养成

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苗秀娟主编、蓝天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新世纪新阶段军队院校统编(培训)教材《大学语文教程》收录的《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与后世的军歌战歌一样,着力渲染朴素真挚的战斗情谊和勇武豪迈的英雄气概。《秦风·无衣》中展现出来的军人血性与气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诵,诗中不仅表现出战斗激情和血性,对于当代军人血性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以铸造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凝聚力,保障军人血性形成

对《秦风·无衣》的产生背景,文学史上有多种说法, 但基本可以确定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秦国那时候由于“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戎族常常侵扰中原地区,周懿王因此而被迫迁都,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周王朝和秦国也多次出兵平息侵扰,攻伐西戎,直至周襄王29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侵扰才暂时平息下来。《无衣》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虽然当时作战的环境非常艰苦,很多人没有衣服,就连武器也是自备,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而士气低垂。诗中在鼓舞战友时,反复吟诵“王于兴师”,这里揭示出战争的性质和目的是为“王”而战,这里的“王”是整个军队的精神领袖,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正是这种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精神,激励着战士们在战场上充满血性,成为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

对于现代革命军人来说,为之作战的“王”是党、国家和人民。军人血性的来源是在明白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之后产生的情感和动力,而这个动力就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把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是军人血性的根本之源。只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才能为军人注入正直、善良、勇敢的优良品质,这是军人为之奋斗的源泉,也是军人血性的源泉。

二、以战友之情为激发点,促进军人血性的产生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三秦大地,并非当时其他诸侯那样物阜民丰,土地肥沃,相反,它地瘠民穷,物资匮乏。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兵役制度是兵农合一制,国家的军队除了常备役以外,还有一部分是预备役,这些战士平时耕田劳作,遇战事时随时准备应征入伍。《商君书·算地》中记载“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出令民以计战“。预备役与常备役同样都是一种无偿的封建义务,国家并没有给应征入伍者相应的报酬,相反士兵的许多衣物等后勤需要都要自备,云梦睡虎地四号墓出土的十一号和十六号木牍就是关于黑夫和惊应征预备役作战时写给家里要钱买衣物的信件,可见预备作战所用的战衣物器等等,对士兵们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战士们缺衣少食是常见的,这大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秦风·无衣》,全诗的格调不仅没有因为这种艰苦的条件而低落,相反,却句句洋溢着让人热情沸腾的战斗激情,句句让人感受到迸发的军人血性。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开头都以设问的句式,指出战友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这种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不可克服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歌者以豪迈的语气,安抚着因战备物资困乏而情绪低落的战友,国家要有战争了,我们面对的是共同敌人,我们是为国家而战,没有衣服穿不要怕,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我愿意与你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国家而战吧!诗中高昂的战斗激情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战斗条件下,战友之间解衣推食,慷慨自助的友爱精神的激励下迸发出来的。

自古以来,战友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激励都是一个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无衣》中体现的战友之情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同袍”、“同泽”后来成为战友的代称可为证。对当代军人来说,在培育军人血性,同样离不开战友情。这种战友之情,一方面展现为战友之间相互的人性关怀,部队的日常训练是艰苦的,也是枯燥的,但是,正是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才使得艰苦的训练有了温情的滋养,枯燥的生活有了一丝暖色。《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那样,从一个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木纳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兵王”,离不开班长史今还有其他战士对他的鼓励和关爱,这种鼓励和关爱是超越了个人的得失的,这种内在的真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才是真正的有血性的军人。战友之情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团队精神,许三多和战友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在竞争中关爱着战友,把战友当成兄弟,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

正如《秦风·无衣》中所展示的有着这种真诚友爱的军人,才是有血性的军人,有着这种精诚团结的军队,才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

三、以民族精神为源泉,促进军人血性升华

春秋时期的秦地,在现在的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因为地处西北边陲,承担着周王朝抗击西戎的主要任务,民风粗犷淳朴,尚勇好武。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也正是秦地的粗犷淳朴,尚勇好武的民风,才能孕育出诗中展现出来的意气风发、豪气冲天的战斗情怀,才能孕育一支充满战斗激情的军队,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由此可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能够增强军队战斗激情,促进军人的血性升华。

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一支军队所以能够具有大胆精神。可能是因为这个民族本来就有这种精神。”中華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江泽民把这种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强军实践中,要充分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官兵精忠报国的赤诚情怀;传播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守护和平的理想信念;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吃苦耐劳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树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重要的源泉,培养出有民族特色的血性军人。

综上所述,《诗经秦风无衣》作为一首传唱了两千多年的秦地战歌,其为国而战勇往直前的高昂的战斗激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于当代军人血性的养成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牵引、以精诚团结的战友之情为激发点、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有民族特色的血性军人。(作者单位: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教研部文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总政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军队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2]谈志兴.军人血性及其锤炼途径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8)

猜你喜欢

秦风养成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秦风
谈《诗·秦风·终南》“颜如渥丹”之“丹”
总有一天我会大叫一声
少若成天性 习惯如自然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